【收藏】从陈璞《药洲品石图》 窥两百年前药洲风貌
2020-10-12 15:4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宋代以来,药洲素为广州城内名胜之首,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文/吕子远

作者简介: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地方史研究。现任职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古器物部,从事研究鉴定工作。

坐落广州闹市教育路一隅的药洲遗址,相传是南汉时代修建的皇家园林。当时广州西湖路附近一片泽国洼地,南汉高祖定都广州后,凿湖五百余丈,建成园第池沼,置三江奇石为洲屿,据说最初奇石有九,故名九曜石,又遍种芍药点缀,药洲于是得名。

宋代以来,药洲素为广州城内名胜之首,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历来迁客骚人,泛舟觞咏,题石镌碑者踵继不绝。根据上世纪末调查,药洲留存的碑刻石刻有97处,宋代占了28处,元代2处,明代6处,清代60处。其中又以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在九曜石上留下题诗和“药洲”题刻,最受到清代金石家们的重视。

苏六朋《药洲品石图》

纵观药洲历代题刻,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即药洲在宋代曾显赫一时,元明之间逐渐默默无闻,到了清代又重新受到关注。此外,不难让人留意到,药洲题刻大多是南来做官的仕宦,广东人的题刻却少之又少。在宋代题刻中,仅见李昴英、吴大昕之名,此后要到清代才见黄培芳的留名以及光绪间陈澧所书的《戴熙四箴》碑。

究其原因,是药洲在宋代之后湖面不断淤积,风景大不如前。随着明代药洲附近地方已变成官署。嘉靖初年,药洲遗址更成为广东提学道官署的一部分。至清代,提学道改为提督学院。由于清代必须是翰林官才能出任学政,于是清代有关药洲的重要文化活动,几乎都与广东学政有关,并且大都是满腹经纶、爱好风雅的知名学者。像是翁方纲、翁心存、戴熙、徐琪都是因为提学粤东而与药洲结缘。

清代药洲位于提督学院内,故除了仕宦人家,外人不能轻易窥园,故自然使本地士子少了吟咏题刻的机会,至于药洲的风景写真更是绝少传世。但事情总有偶然和意外。咸丰四年(1855),几位广东文人在一位官员的带引下得以入园一探秘境。事后,其中一位文人受官员的嘱托,创作了一卷长达193厘米极其精美的青绿山水写真,这就是如今珍藏在广州博物馆的《药洲品石图》,作者是清代广东著名的人物画家苏六朋。

这幅作品尽管充满文人意象,但也写实逼真。画卷中可见,当年提督学院内的药洲遗址风景怡人,有亭台楼阁,古木修竹,九曜奇石错落各处,俱有异态,有曲桥架水绕石,可供近观;长廊倚墙勒碑,以资稽古,复有石案陶墩、花草盆玩点缀其中,极有逸致。据苏六朋题跋自述,他素好奇石,曾入罗浮揽胜,几不欲返。又久闻药洲九曜石之胜,“奈以学院之隔,无由赏玩”,咸丰甲寅立春前一日,一位名叫瑞山的官员携友到访苏氏枕琴庐,酒后提议到药洲一游,苏六朋闻之神往,于是扔下酒杯,立马起行。众人前往药洲,玩石怀古,啜茗闲话,日暮始归。苏六朋于是感慨道:“向慕之怀,今日始获生平好古之心也”,遂于灯下搦管,为瑞山写就这卷著名的《药洲品石图》,为后人了解清代药洲园林提供了图像依据。

题跋还提到,此次雅集还有当时著名学者陈璞的参与。无独有偶,今年广州某家拍卖会中,陈璞所绘的一张扇面引起了藏家们的注意。这张扇面以水墨绘画奇石池沼,由题跋可知,此扇面是陈璞与苏六朋游玩药洲后,同应瑞山之请而作,亦命名为《药洲品石》。受扇面尺幅所限,陈璞所绘不能像苏六朋那样描绘全局,但也意象化地将药洲布局大致呈现。画中正中有一座草堂,正对屹立池中的穿孔巨石。大概也就是药洲中有“九曜第一石”之称并由翁方纲命名的“拜石”,流传至今,也是遗址中体积最大的石头,石身上题刻众多,宋代十则,明代三则,而清代的两则,分别为翁方纲和徐琪题刻。陈璞所画的拜石,比起苏六朋创作的长卷更接近如今的面貌。草堂左侧,有一棵参天古木,这在苏六朋长卷的相同位置也可见到。所以这幅扇面,同为清代药洲遗址的难得写真。

陈璞《药洲品石图》扇面

可以想象,药洲品石图手卷和扇面最初的主人——“瑞山驾部”,应该是一位深爱药洲景色的驻粤官员,他不仅要将药洲美景长留绢素,也希望更留尺幅在怀袖的竹扇上,以供坐行随时品玩。

陈璞是晚清广东省城的著名学者,其字瑜,号古樵,番禺赤岗人,晚年号息翁。侨寓省城,咸丰元年(1851)举人,曾担任为学海堂学长数十年,以学术和书画闻名当时。

在扇面的题跋中,陈璞提到当时“盗氛未靖,佗城尚未解严”,点出当时广州正处于忧患之中,太平天国战火已蔓延到广州近郊。咸丰甲寅岁末,广州正处于危机关头,陈璞蹈隙游园,聊以解忧,故感慨“似此雅事不可多得也”。可见比起职业画家苏六朋,身为四民表率的举人陈璞,于游乐之中还是多了一层忧心时局的家国情怀。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