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传灯人 | 叶嘉莹先生诗歌及思想分享会在广州举行
2020-10-11 21:0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她用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阐述古典诗词之美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流花越秀花如绮,海珠桥下珠江水,可惜游子难久留,辜负名城岭南美。”这是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关于广州的诗句。

10月11日,在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叶嘉莹先生诗歌及思想分享交流活动上,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现场朗诵了这首诗。她还与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杨克等文化界人士一起,围绕叶嘉莹先生的诗歌人生进行了分享交流。

分享会现场

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一生坎坷多艰,曾历经战乱,在海外飘零数十载。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绝望时刻,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而她也用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阐述古典诗词之美。

由陈传兴执导的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将于10月16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叶先生与广州有着难解的缘分。”1979年归国的叶嘉莹先生每次都经由广州再飞到北京。张静现场背诵了一段叶先生《祖国行》中跟广州相关的诗行:“归途小住五羊城,破晓来参烈士陵,更访农民讲习所,燎原难忘火星星。流花越秀花如绮,海珠桥下珠江水,可惜游子难久留,辜负名城岭南美。”

尽管研究的是中国古典诗词,但叶嘉莹先生诗行中的广州都写的则是她眼前所见的当代广州,“烈士陵园、讲习所、海珠桥,这些都是当代的景物,很多人写古典诗词总是写得像古人,叶先生的诗告诉我们写诗要眼前有景。”

杨克从叶嘉莹先生的诗歌中收获良多,“她的创作启示我们,写旧体诗也要有当代精神;而且在西方文学的强势影响下,我们也应该不时回望中国的传统文学。”

叶嘉莹

“中国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在张静看来,中国古典诗词参与了民族文化精神的塑造,在走向世界中心的时候我们要有自己文化的基因,“中国古典诗词可谓我们文化的根魂所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表示,古典诗词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不懂欣赏,这一大乐趣就没了。“这方面年轻人继承力度不够,需要大家推进,不要让诗词在我们这一辈断档,叶先生在这方面非常有功劳,是举旗之人。”

叶嘉莹

杨克眼中的叶嘉莹先生不仅仅是一位诗人,还是诗歌教育者、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她让更多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个诗人应该做一些诗歌传播的活动,有诗歌教育和传播的责任。叶先生是我们的表率和榜样。”(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