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打卡广州|钟楼里的“斜杠青年”鲁迅,电影迷、木刻师、作家…
2020-10-10 09:4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在广州越秀区繁华的文明路上,有一座鲁迅纪念馆,今天就跟随记者的步伐来看看吧

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在广州越秀区繁华的文明路上,坐落着一栋历史悠久的黄色建筑,它有很多名字,老百姓常称它“钟楼”,其实它也是鲁迅纪念馆,还是国民党一大的旧址,也是中山大学建校之初(当时称广东大学)的校址所在,如今中山大学校徽的图案便是此楼。

在钟楼背后,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有风云跌宕的战争故事,也有寒窗苦读的学生故事,但今天,我们一起去这里寻找鲁迅和广州的故事。

鲁迅曾在1927年与广州有过8个多月的交集。8个月时间如此之短,以至于这段往事常常被人忽略。但其实,这是一段不应该也不能够被遗忘的时光。他是鲁迅性格及其精神的折射,也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对他之后的人生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中山大学的大忙人
“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青年的话题中心”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辞职,受中山大学之邀来到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任教期间他便居住在如今的钟楼二楼,钟楼在当时是中山大学的办公楼,且只有教授级别的人才能住在此处。

在中山大学任教的几月间,他是学校的“大忙人、话题中心”,他教授3门课程:《文艺论》《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每次上课都是座无虚席,窗户外面都站满了人。“鲁迅一来就把青年们吸引住了,他的一举一动,他的容貌、声音、外表,他的理发问题、抽烟、服装以及他著作的介绍,都成了青年人谈话的中心......”著名作家欧阳山曾在文章《光明的探索》中如此记录。

“四·一五”清党事件后,鲁迅辞去了在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搬去白云楼潜心写作。在广州的8个月间,他发表的作品超过50篇,如《朝花夕拾》《铸剑》《人生的转向》《略论中国人的脸》等。

此外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鼓励青年进行文学创作。当时鲁迅有感于“广州文坛太寂寞”,于是在芳草街44号筹办了北新书屋,向青年出售文艺书刊,3月开张8月停业,亏本经营,可他并不在意。

资深电影迷
看过170多部电影还打分、写影评

鲁迅曾说过,自己一生最爱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深入了解鲁迅,你会发现他不仅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以笔作枪”的思想家,也是一个鲜活有趣的“斜杠青年”。除了码字,他还贪恋美食、追求艺术、热爱生活。尤其喜欢看电影,他曾把看电影、买书和抽烟并列为自己的三大“嗜好”。

“他不但看电影,而且每次的座位都是最高价的,他的意思是看电影就是要高高兴兴,不是去寻不痛快的,如果坐到看不清楚的远角落里,倒不如不去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曾在《鲁迅先生的娱乐》一文中如此写道。

现在在钟楼的二楼,正举办“影迷鲁迅”特展,记者打卡发现,这个特展不仅有鲁迅看电影的相关记录,还有大量民国电影的资料图片、海报、杂志、新闻报道等,可以说透过影迷鲁迅,你可以看到一个丰富的“民国电影展览”。

记者现场了解到,鲁迅在广州期间曾多次前往各大电影院看电影,看过的影片多达170部,并且他还乐于给影片打分,分别是“甚佳、不佳、劣极、浅妄”,看到好看的还会“二刷、三刷”,可谓资深影迷。

木刻艺术家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倡导者”

鲁迅似乎自小就有一种天然的木刻版画情结,在少年时期他曾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描摹、收集各种带有精美插图的书籍或画谱,尤其对《山海经》《西游记》《尔雅音图》等书籍插图十分喜爱。日本留学归来后,他不遗余力地宣传、讲授木刻版画相关知识,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被后人称作“中国现代版画之父”。

在广州期间,他主办木刻讲习会,编印出版外国版画,并资助、指导木刻青年,为木刻书籍写序。在这里,他培养了一批广东籍木刻青年,对广东木刻的兴起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书记装帧、封面设计也是鲁迅的重要成就之一。我们熟知的《呐喊》《引玉集》《毁灭》《铁流》等都是他自主设计的封面。

“风子之爱”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

在纪念馆一楼“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展览中,有一块非常特别的展区,名叫“风子之爱”。展区上空用红线串起一封封书信,随风摇曳。这是鲁迅与许广平的信件,这里讲述着他们两个之间的爱情故事。

1923年7月,鲁迅与许广平相识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课堂上。彼时,鲁迅为师,许广平是学生。其后发生的“女师大风潮”,使这师生情谊愈发深厚。1927年1月,鲁迅来到广州,这期间他与许广平交往、通信频繁,此时,鲁迅是“风子”,许广平是爱人与助手,他们的感情由相知发展到相爱。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建立起相依为命的家庭,相濡以沫、甘苦与共,携手度过鲁迅人生的最后十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部分资料来源:广州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院中石凳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