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当地时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与德国天文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美国天文学家安德里亚·盖兹(Andrea Ghez),总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60万人民币),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物理学奖作为诺贝尔奖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获奖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学界和社会关注。2020年的获奖者分别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对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预测,以及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的致密天体——黑洞。与黑洞相关的话题,一直是人们的兴趣所在。
为此,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科普作家王爽,为读者“解密”黑洞。
【人物简介】
王爽,主要从事宇宙学研究,已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多篇,总引用超过2000次。著有《宇宙奥德赛:漫步太阳系》《宇宙奥德赛:穿越银河系》《给孩子讲宇宙》《给孩子讲相对论》等科普畅销书,并荣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第六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中国出版协会2017年度中国30本好书”。
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首次被发现
记者: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他们研究、探索的过程是怎样的?
王爽:彭罗斯获得了一半的奖金。他提出了著名的“奇点定理”,从数学上严格地证明,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下,质量足够大的恒星一定会塌缩成黑洞。而在黑洞的中心,则会有一个集中了黑洞全部质量、密度无穷大的奇点。
根泽尔和盖兹平分了另一半的奖金。他们首次发现在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的致密天体。他们通过研究一些特别靠近银河系中心的天体的运动情况,证明了在银河系中心,隐藏着一个质量比太阳大400多万倍的庞然大物。从理论上讲,这只能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记者:黑洞是什么?它有哪些种类?
王爽:通俗地说,黑洞是宇宙中最恐怖的、连光也逃不出去的“监狱”。一个物体要想逃离地球,必须达到地球的逃逸速度,即11.2km/s。同理,一个物体要想逃离黑洞,就必须达到黑洞的逃逸速度。但由于特别致密,黑洞的逃逸速度比光速还快,如此就没有任何物体能逃离黑洞。像这种逃逸速度超过光速、让所有物体都逃不出去的致密天体,就是黑洞。
按照物理特性,黑洞可以分为四类:1. 史瓦西黑洞,也就是无自转、不带电的黑洞。2. 赖斯纳-诺德斯通黑洞,也就是无自转、带电的黑洞。3. 克尔黑洞,也就是有自转、不带电的黑洞。4. 克尔-纽曼黑洞,也就是有自转、带电的黑洞。
此外,目前已经发现的黑洞,还可以按照质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恒星级的黑洞,其质量介于3倍太阳质量到100倍太阳质量之间。第二类是超大质量的黑洞,其质量至少是太阳质量的几十万倍,甚至是上百亿倍。第三类是中等质量黑洞,质量介于前两类黑洞之间。
是宇宙中离我们最近的超大质量黑洞
但对人类生活无实质影响
记者:银河系正中心的天体被命名为人马座A*,它与地球相距26000光年之远,科学家是如何探知、研究它的?
王爽:最早发现人马座A*的人,是美国天文学家布鲁斯·贝里克和罗伯特·布朗。他们通过观测银河系中心发出的无线电波,一举确定了人马座A*的准确位置。然后就是今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根泽尔和盖兹。他们通过分析一些特别靠近人马座A*的天体的运动情况,测出了人马座A*的质量能达到太阳质量的400多万倍。这个人马座A*,也是宇宙中离我们最近的超大质量黑洞。
记者:研究并确定黑洞的存在对于全世界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在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影响?
王爽:单纯从科学上讲,研究黑洞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意义:1. 黑洞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实验室,能用来检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否正确。2. 黑洞也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能让理论物理学家钻研统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方法。3. 能让天文学家深入研究与黑洞有关的各种天体物理过程(包括吸积、喷流和并合),也能让天文学家更好地理解星系的形成与演化。
地球位于银河系郊区,与银河系中心相距26000光年。由于银河系中心黑洞与地球相距甚远,所以它不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实质的影响。
霍金等学者的研究也值得戴上诺奖桂冠
记者:在此之前,人类对黑洞的探索、认识都有哪些重要阶段和成果?
王爽:早在18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约翰·米歇尔和法国大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就意识到,宇宙中有可能存在逃逸速度超过光速的天体。这就是黑洞最早的雏形。但米歇尔和拉普拉斯的理论,很快就被世人遗忘了。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一年后,德国大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算出了广义相对论的一个精确解,称为史瓦西解。这个史瓦西解描述的,就是一个无自转、无电荷的黑洞。
由于爱因斯坦和英国大天文学家爱丁顿的强烈反对,很长一段时间,学术界一直把黑洞视为异端邪说。但是,钱德拉塞卡、巴德、兹威基和奥本海默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所做的工作,都揭示大质量恒星死亡后有可能会塌缩成黑洞。
20世纪60年代初,新西兰物理学家罗伊·克尔找到了广义相对论的另一个精确解,叫克尔解。克尔解描述的,是一个有自转、无电荷的黑洞。
1967年,英国天文学家乔瑟琳·贝尔发现了致密程度仅次于黑洞的中子星的存在。这让人们开始认真思考黑洞存在的可能性。
同样是在1967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首次提出了“黑洞”这个名词。从那以后,黑洞就成了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热点。
记者:还有哪些与黑洞有关的工作,值得戴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
王爽:在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物理学家贝肯斯坦,以及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一起建立了黑洞热力学。贝肯斯坦最早指出,黑洞具有温度和熵。而霍金则发现,黑洞可以对外散发热辐射,也就是所谓的霍金辐射。这都是诺奖级的工作。但可惜的是,由于贝肯斯坦和霍金已经相继离世,他们已经不可能再戴上诺贝尔奖的桂冠了。
此外,在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项目组公布了人类历史上拍到的第一张黑洞照片。他们用一个有效口径相当于地球直径的射电望远镜阵列,拍到了位于M87星系中心的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也就是M87*)的照片。这也是一个诺奖级的工作。
记者:您还做了哪些与黑洞相关的科普工作?
王爽:2019年4月10日,天文学家发布历史上拍到的首张黑洞照片的消息,成了轰动全世界的新闻热点。为了更全面、系统地科普黑洞知识,我在微博上发布了一个关于黑洞的原创图文系列。系列由4篇科普文章构成,分别从4个不同的角度,向读者科普了一些核心黑洞知识。系列发布当天,就上了微博热搜,到目前为止,总阅读量已经超过1700万。
由于这篇广泛传播和大受好评的科普图文系列,我受到邀请,在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做了一场关于黑洞的科普讲座。(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责编 | 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