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文化展”在粤博开幕,明宣宗朱瞻基所绘荔枝画亮相
2020-09-28 21:1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本次展览正是推动荔枝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陈宇 黄苏哲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勃  实习生 袁咏珊(署名除外)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汪一洋致辞     摄影/广东省博物馆

9月28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开幕。

本次展览是粤博岭南文化系列经典展览项目之一,精选并展出包括粤博、故宫博物院以及广东省内多家文博机构在内的荔枝主题展品180件/套。

展览自9月29日起向观众免费开放,持续展至12月6日

助力荔枝产业实现新转变

荔枝作为岭南佳果,种植历史悠久,备受人们青睐,享誉中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名句千古传颂,红线女的粤曲《卖荔枝》、姚璇秋的潮剧《荔镜记》脍炙人口,赋予了荔枝不同于其他水果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

在展览开幕式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汪一洋致辞时表示,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发挥文旅融合优势,聚焦打造“产业+文化+旅游”的荔枝产业新业态,通过整合文旅资源,组织策划相关主题文艺作品和展览,推出荔枝和岭南佳果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发展荔枝休闲农业和文化旅游等系列行动,助力荔枝产业实现新转变。

本次展览正是推动荔枝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

观展现场

集中展示荔枝题材文物精品

策展人、粤博藏品管理与研究部馆员殷忞介绍,本次展览从自然、艺术、生活三个角度,揭开荔枝的自然奥秘,解读荔枝的艺术形象,探究荔枝的社会文化内涵。

展览共分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南国佳果——大自然的馈赠”,讲述荔枝的产地分布、品种培育、加工保存与物流运输情况,重点介绍广东荔枝产业发展概况;第二篇章“共享美好——御前坊间的喜爱”,讲述荔枝作为世人皆爱的美味佳果,从南到北、从宫廷到民间,人们对它的喜爱和利用;第三篇章“轻红浅碧——艺术创作的灵感”,讲述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将荔枝作为创作源泉,百艺缤纷。

展览集中展示了粤博馆藏荔枝题材文物精品。如“明永乐青花花果纹梅瓶”“清道光粉彩折枝花果墩式碗”“明沈周荔枝苍鹅图”“清华嵒鹦鹉荔枝图”“齐白石荔枝图”等。

相比该馆2017年推出的荔枝文化展,本次展览还借展了绘有鼠荔图的故宫博物院藏“朱瞻基三鼠图卷”、佛山市祖庙博物馆藏“清木雕彩绘荔枝挂落”等一批精品文物,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古代荔枝艺术的发展。

巨幅展示,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重点文物赏析】

一、朱瞻基《三鼠图》卷(明代 故宫博物院藏)

朱瞻基为明朝第五位皇帝,擅诗文书画。此卷分三幅,第一幅纸本水墨《苦瓜鼠图》系宣宗28岁喜得长子后所作,鼠、瓜寓意“多子”。第二幅绢本工笔设色《鼠石荔图》,石旁栓一正大口吃红荔的小鼠。

第三幅磁青纸本“食荔鼠图”,用强烈的黑白对比,突出一只正在食红荔的白鼠。此幅用笔细腻,形象生动,白鼠绒毛以丝毛技法堆染叠加,眼睛则仿佛被鲜荔映红,对其神情、姿态细微之处的表现反映出画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天然情趣,并拥有娴熟的画技,最后为明宪宗题诗。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二、华嵒《鹦鹉荔枝图》轴(清代 广东省博物馆藏)

华嵒(1682—1756),又作华岩,字德嵩,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离垢居士等,福建上杭人,后寓杭州。工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齐白石《荔枝图》轴(近现代 广东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号白石、寄萍等,湖南湘潭人。现代中国绘画大师,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

四、木雕彩绘荔枝挂落(清代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藏)

此挂落来源于广东佛山地区,主要采用镂空雕技法,除左右下角饰荷花外,其余均满饰荔枝,并雕有二十多只鸟腾跃于枝头。

此挂落画面饱满,密而不乱,雕刻生动,立体感强,色彩明艳,富丽繁华,在民居建筑中营造出荔果满枝的岭南夏日风情。

除左右下角饰荷花外,其余均满饰荔枝,并雕有二十多只鸟腾跃于枝头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