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创作出“广绣划时代的世纪之作”:广绣传承人陈少芳
2020-09-27 19:3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生活予我美的感受,我要将它留存到广绣当中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路梦瑶
图/主办方提供

9月27日,在广州文艺市民空间直播的“大师下午茶”又迎来一位大师——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在主题为“一针一眼构新彩,一丝一线传新意”的直播中,从事广绣艺术设计工作已有50余年的陈少芳分享了自己与广绣密不可分的人生经历,与观众共同探讨广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她说:“生活予我美的感受,我要将它留存到广绣当中。”

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

行业遭重创也要坚持广绣技艺

1962年,陈少芳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来到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担任广绣设计工作。然而,研习、创作广绣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陈少芳画出来的设计图中多带有“画的语言”,广绣师傅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刺绣手法。

在经历了长期的学习和磨合后,她意识到想要做好广绣,首先必须了解它的语言,即先熟悉广绣的针法技艺、刺绣过程和色彩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广绣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随后她设计出了《纺织姑娘》这一作品。这份作品首次将国画工笔与广绣技艺完美融合,成功做到“画+绣”的统一,是她创作生涯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作品。

陈少芳的作品:人物绣像《戴安娜》

任职于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期间,陈少芳便指出广绣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题材太过陈旧,不能迎合当下社会的审美。但时值上世纪60年代末,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刺绣厂相继转产、停产,刺绣行业遭到重创,创作人员也无暇顾及融合、创新等工作,广绣的创作一度陷入低迷期。“作为设计人员,我要将广绣这门艺术坚持下去。”陈少芳回忆道:“广绣自身独特的艺术内涵与研究价值,不应该就这样被埋没在历史中。”

花10年设计原创长卷作品《岭南锦绣》

在广绣处于“人亡艺绝”的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政府“全面复工复产”的号召,陈少芳毅然决定筹建广绣艺术研究所,力求抢救、保护、创新、发展广绣技艺。

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陈少芳全情投入广绣事业,在吸取传统广绣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为广绣加入了众多现代绘画艺术元素,形成了现代广绣艺术的新风格和自成一格的刺绣演绎方法。

陈少芳的作品:《鸡冠花》

改革开放后,陈少芳萌生出一种想法,试图将广绣技艺通过“理论”和“实物”两种途径保存下来,以防广绣技艺再次走入绝境。从理论上,陈少芳想要通过文字将各种广绣技艺记录在册,编撰成书供后人学习、阅读。

在实物上,陈少芳日思夜想,前后花费了十年时间设计了原创长卷作品《岭南锦绣》,该作品长13.8米,高1.2米,被誉为“广绣划时代的世纪之作”。

作品中巧妙地融汇了中西绘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并集中了几乎所有广绣的针法与技法,为研究广绣技艺留存下一件示范性作品。

提出新技法大大开拓广绣用色的天地

随着研究深入,陈少芳还发现,广绣作品中缺乏对现代人物的研究。于是她再次挑起大任,投身到对现代人物绣的研究中去。她发现,广绣的颜色其实并不丰富。为完善人物像的色彩关系,更好地绣出人物神态,陈少芳锐意创新,提出广绣色彩表现的新技法“丝线色彩构成法”。

这一技法将国画工笔勾线与油画明暖交界等技法互相融合,使丝线的色彩不受固有丝绒色的限制,大大开拓了广绣用色的新天地。

陈少芳的作品:《岭南锦绣》局部图

“作为设计者,我们要把做设计的思考放到日常生活中去,要时刻都把广绣放在心里。”五十多年来,陈少芳带着这样的决心不断努力着。谈及对广绣的未来发展,陈少芳希望,广绣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作为岭南地区的特色艺术形式,广绣应该被发掘的不仅是它的商业价值,还有它饱经历史打磨的文化价值”。

她说,通过让大众了解广绣文化和广绣作品,激发更多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行业当中,广绣作品才能够常变常新,与时俱进。(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