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千年风尚:历代书家《千字文》集中亮相广州艺博院
2020-09-23 16:1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在历代文化名人、书法名家的“加持”下,《千字文》成为了一个“传奇”……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李偲毓

9月19日至12月13日,“文心书意——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千字文书法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智永、张旭、怀素、王升、文征明、娄坚、孙岳颁、铁保等著名书家的《千字文》作品同展亮相。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王羲之与《千字文》的历史源流

《千字文》诞生于魏晋南北朝这个社会大动荡而文化大繁荣的年代。它的诞生及早期传播至少与四位历史人物密切相关:第一位是“书圣”王羲之,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座行书艺术的高峰,也是引领时代书风的楷模。

第二位是梁武帝萧衍,他酷爱王羲之书法,搜集了大量的王羲之作品藏于内府。

第三位是梁员外散骑侍郎、学者周兴嗣,他受命在一夜之间将梁武帝所藏王羲之书法中的一千个单字编纂成《千字文》,此文不仅有文意而且合韵律,堪称书文合璧的旷世杰作。

第四位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他书写《真草千字文》八百册广施诸寺,为《千字文》的早期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开启了后世书家书写《千字文》的风尚。

智永:再现王羲之书风

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就有一件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拓本。这件拓本的碑石,是由薛嗣昌(薛绍彭弟)于宋大观三年(1109)二月十一日以长安崔氏所藏智永真迹摹刻而成,现收藏于西安碑林。

因为《千字文》的最初版本是采用王羲之的字迹来进行编排的,因此它应该是一件文书合璧的王羲之书法集字作品。但遗憾的是,《千字文》的最初版本未能流传下来,它的真实面貌如何今人已不得而知。后人正是借助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一探其究竟。

智永是先临摹《千字文》中的王羲之楷书,然后再补上自己创作的草书。由于智永的草书也是沿袭了王羲之的风格,因此其《真草千字文》可谓是王羲之书风的再现。此作的楷书用笔活泼迅捷,带有行书笔意,而草书则严谨整饬,两种书体虽动静交融而又浑然一体,蕴藉浑穆。

“颠张狂素”:激情澎湃的内心世界

在本次展览的拓本类作品中,还有唐代张旭、怀素和宋代王升书写的《千字文》。张旭和怀素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狂草书法的代表人物,张旭还被誉为“草圣”,而怀素则是张旭的再传弟子。两人合称“颠张狂素”或“颠张醉素”,均嗜酒如命,酩酊大醉后挥毫泼墨,借助酒意表达自己激情澎湃的内心世界,作品狂放不羁,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颠张狂素”的风格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均有充分体现。张旭的作品笔势连绵,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气贯长虹。怀素的作品笔意纵横,如烟波浩渺,广袤无垠,吞吐大荒。

这次展出的张旭《千字文》以狂草写成,其碑石现已残缺不全,仅剩二百余字。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载,此作为唐乾元二年(759)张旭书,宋元丰二年(1080)吕大防摹刻。

传世的怀素《千字文》有两种,一为《小草千字文》(墨迹本),一为《大草千字文》(石刻拓本)。这次展出的是《大草千字文》,明成化六年(1470)由西安知府余子俊摹刻。

文徵明墨迹:明代小楷巅峰

本次展览的墨迹类作品则出自文徵明、娄坚、王应华、孙岳颁、劳式文、铁保、朱汝珍、梁照堂的手笔。由于《千字文》字数较多,不适宜采用竖式布局,一般多作横幅形式,如手卷、册页等。

本次展出的文徵明《千字文》即为小楷,点画劲健,骨肉匀停,刚柔相济,法度森严而又灵动秀丽,并略具刀刻意味,通篇气息典雅,神韵清虚。文徵明是明代吴门画派代表画家,也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其书路极宽,素以行书与小楷见长。其小楷极具功力,尤为精绝,堪称明代小楷的巅峰。

文徵明楷书《千字文》

“清中四大书家”之一的铁保曾任广东巡抚。本次展出的铁保《千字文》虽名为临摹怀素的《大草千字文》,实则融入了自己的风格,不追求强烈的变化和气势,但却颇具情趣,点画精到内敛,线条圆厚纯净,耐人寻味。(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