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20-09-18 18:0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支教是为了孩子们眼神依然清澈,笑容可以常常挂在脸上”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崔文灿
图/蔡旭佳
视频/陈迪龙

教师节期间,一场约会在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内浪漫开启。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和滴滴橙果计划共同发起“教师节,我和支教老师有个约会” 活动,将橄榄枝伸向支教教师、学生,以及在今年高考中发挥出色的滴滴司机子女。

活动现场

六名支教教师,还有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代表,以及滴滴家庭代表和羊城晚报学生记者及家长欣然赴约。

支教老师,滴滴司机子女,两个看似不搭界的群体,为何走到一起?活动策划者、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晓璇说,支教老师用使命和爱心守护教育的初心,滴滴司机用奋斗撑起家庭一片天,参加约会的每一位来宾都有一个共性:都在传递有温暖的教育,传承有责任的服务。

支教老师分享

苦中作乐,化解支教困难

活动现场,三名支教老师分享了自己平凡又感人的支教故事。

广州市海珠工艺美术职业学校副校长蓝伟校

广州市海珠工艺美术职业学校党总支书记、副校长蓝伟校怀揣支教梦22年,在写了无数封申请书后,终于在去年如愿以偿,成为广东援疆驻疏附支教团的团长,带队进疆。

蓝伟校回忆,支教生活条件艰苦,为确保大家安全,作为团长,他给“团友们”立了规矩:必须在晚上11点半之前从学校回宿舍,指纹打卡。但实际上,经常会出现深夜12点还有老师在学校加班没回来的情况。有一次凌晨1点多,一位老师还未归,由于上班会议期间手机设置了静音无法联系上,蓝伟校等几个支教团领导紧张地前去寻人,后来发现老师还在办公室工作。

在疏附,老师们每周工作六天,人均正课12.4节/周,早读或午修或晚修人均3.5节/周,还有大量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指导工作,晚上备课后一般要在凌晨一两点才能睡觉;短短的三个月,有86人次送教下乡,上示范课、开展讲座、教研指导乡镇中小学老师,通过“传、帮、带”,上千名师生受益……

“可以想象我们那边的工作强度有多大,我们还要指导对方学校所对口帮扶的乡镇学校,进行传帮带,但老师们无怨无悔,还是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了我们的支教任务。”

居住条件艰苦,工作高强度,但蓝伟校和团友们还是苦中作乐。蓝伟校说,支教公寓两栋楼150户,感觉就像一个乡村世界,哪家有好吃的,微信群里一声呼唤就会有一群人过去,感情亲如兄弟姐妹。

“作为一个支教老师,必须要有乐观精神和良好的心态才能化解支教路上的种种困难。”蓝伟校说。

“从局外人变成知情人,从知情人变成自己人”

沙面小学副校长黄宏杰

在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小学副校长黄宏杰看来,教育帮扶是脱贫攻坚系统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今年,沙面小学对接了市委和区委的重点项目——贵州柏杨林小学。这所学校硬件设备优越,但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是短板。

一座互助和爱心架起的共建之桥在黄宏杰和同事手中搭建而成。

“在教育帮扶当中,我们会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资源聚合起来,”黄宏杰说,“教育帮扶其实不是任务,对孩子和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教育载体,我们会让社区的孩子、家长和社会人士从局外人变成知情人,从知情人变成自己人。”

从2017年参与帮扶工作至今,黄宏杰切身感到,教育帮扶要做好三种角色:先锋践行者、资源整合者、文化传播者。

“先锋除了能吃苦以外,自己还得要有一技之长,去到对口学校把自己擅长的工作本领发挥出来。一是能吃苦,二是自己有几把刷子,就能很快和当地学校的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在黄宏杰看来,将所帮扶学校的需求和特点同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结合至关重要。“扶贫攻坚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战斗,你必须要把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都用上。”

支教扶贫的“十项全能”

广州市番禺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老师刘子竞

广州市番禺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老师刘子竞,自称“支教队伍中资历最浅”,今年5月,他奔赴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支教。尽管正式工作时间仅一百多日,但他身上角色可不少:赫章县教育科技局副局长、赫章三中副校长、赫章五中副校长、赫章职校副校长。不过,在刘子竞看来,最引以为傲的还是拥有“十项全能”。

想做好支教扶贫工作,除了当好教研专家、互联网+技术员,还得做能在崎岖山路上驾驶的越野车手,能翻山越岭的登山运动员,能跋涉几十里地的野外徒步健将,能调和家庭矛盾的家庭调解员,能帮村民干活的义务泥瓦工匠,能做帮扶贫困学生的助学天使,还得是能为学校争取资金的拉赞助业务员……

有人曾问他:背井离乡做那么多,为了什么?“如果心里没有信念,坚持不了那么久;如果心中没有爱,不会做那么多。我的战友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我想就是为了孩子们的眼神依然清澈,为了笑容可以常常挂在孩子们脸上!”刘子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圆桌对话

得到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的依靠

广州市113中学校长程印贵

广州113中校长程印贵做校长32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校长,但去扶贫,却有着年轻人的冲劲儿和热情: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共26个乡镇,3个月内,他翻山越岭,走了18个乡镇,诊断了22所学校,梳理了45个亮点,提出了22条关于整个大方县教育发展的建议,写了32000字的调研报告:《教育脱贫攻坚,敢问路在“河方”》。脱贫攻坚道路怎么走?程印贵在广州天河和毕节大方相连中找到了答案。

除了睿智的观察与思索,不少广州教师都把温暖带给了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苏敏琦主任直言:有温度的教育就是关爱教育,关怀孩子们课堂以外遇到的问题。广州市南海中学的老师朱凯平泪光闪烁,坦言帮扶学校的困境,需要更多人把资金和爱心送进大山……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石茂仙曾在高中低迷时受老师鼓舞而重新鼓起学习干劲,最终如愿进入高校。如今,他选择将温暖传递,成为支教大学生,前往西藏昌都县帮助更多孩子。

“在西藏支教后,我更能够感受到为什么当时老师会这样帮我们,其实那边的孩子给我的远比我付出的多。我们也更能够明白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跟这些孩子相处,才能够得到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的依靠。”

小记者和家长认真聆听支教老师的分享

圆桌对话中,大家还探讨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滴滴司机唐应明说,自己没有什么大理论。但他的言语间尽显一位父亲的朴实和温暖:“我自己没有读多少书,能做到的只是更多的陪伴,女儿上初中以后有一些补习,我会去接送。”这位寄希望于跑滴滴赚更多钱的父亲,在教育上从不吝啬,“哪怕收入完全放在孩子们身上,也觉得值得。”(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