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珍贵文献再现岭南文化故事,2020广东崇正春拍举槌
2020-09-13 18:1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收藏品不仅仅是艺术品,还是历史记忆的容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图/受访者提供

9月13日,“2020广东崇正春拍”正式举槌。在本次春拍中,一批岭南书画文献受到学界与藏界关注。

其中,岭南大儒陈白沙“自书诗稿册”拍出32万元人民币(不含佣金);清代画家谢观生等为十三行总商伍元华所绘的《听涛楼图》,记录了当时岭南文化精英与官僚、富商的交往,拍出120万元人民币(不含佣金);另一位清代画家罗天池《赏雨楼诗画册》,重现道咸时期广州的文学活动盛况,拍出18万元人民币(不含佣金)。

谢观生《听涛楼图》

此数件拍品,均现岭南文化的往事与荣光。有研究者认为,收藏品不仅仅是艺术品,还是历史记忆的容器,“乡邦文化、乡邦文脉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应该通过解读乡邦文献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

引起文史研究者和藏家关注的,除了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有文献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学人书画信札现身拍场,学术文献价值越发为市场重视。部分藏家开始以艺术、文献等多方面的综合标准进行收藏。广东崇正总经理许习文表示:“史料价值是艺术品的附加值,有时候比艺术价值更重要。”

或可辨白沙诗历来版本异同

本次春拍中现身的陈白沙自书诗稿,册页十四开,行书小草,极可见学人风致。据主办方介绍,陈白沙手录诸诗,均见诸《陈献章诗编年笺校》,诗稿与诗集中入编时字句小有不同,或可辨白沙诗历来版本异同。

作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明代以理学闻名的新会学者陈献章有“岭南一人”“岭学儒宗”之誉。陈献章擅诗文、工书法,其晚年所创“茅龙笔”堪记岭南书法史。

陈白沙自书诗稿

作为一代文化大家,陈白沙历来片纸零墨受世人珍重。据拍卖图录中介绍,此册为晚清书画家、藏书家黄绍昌(黄苗子先生祖父)旧藏,并有其同年、岭南书画名家梁于渭(杭雪)题耑,题跋中许为“岭南奇踪”。是册对于研究白沙诗歌书法,或有着重要的价值。 

汇聚岭南文化圈“大咖”

清代画家谢观生的《听涛楼图》绘画了十三行总商伍元华举行雅集的“听涛楼”。据长卷上文献所载,该楼曾在今天广州市民熟悉的海珠区万松园内,当时文人官员雅集之余,可听见海幢寺钟声。

谢观生为著名学者、越华书院掌教谢兰生之弟,兄弟二人有“二谢”之名。较之谢观生精湛的画艺更吸引人的是,该长卷的上款人及画后题跋者,汇聚当时岭南文化圈“大咖”,包括吴荣光、翁心存、许乃济、卓秉恬、谢兰生等当时学者、书画名家及清朝方面大员,记录了当时岭南文化精英与官僚、富商交往频繁的诗画雅集。

《听涛楼图》全卷

作为其时十三行之一的“怡和行”掌舵人伍元华的朋友圈,亦有助于后人了解、研究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史料价值是艺术品的附加值,有时候比艺术价值更重要。”许习文认为,读《听涛楼图》,可从题跋中发现当时广东主流文化圈的交往状况,考证每个题跋者当下的心态,以及与作画者的关系和交往情况等。

美术史研究者、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若晴近年致力于研究广东文化大家谢兰生,此次得以一见谢兰生胞弟谢观生所画《听涛楼图》,深受启发,“假如未亲见这幅图,我对《听涛楼图》的印象只有谢兰生日记中随意提及的一笔,而见到后,翻阅图中如此多当时名家的题跋,更能理解了这幅作品的重要性,再翻回谢兰生日记,收获已不一般。”

足见岭南文化的往事与荣光

《听涛楼图》作于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其时鸦片战争尚未爆发,图卷给后人留下了清帝国承平时代最后的文化雅集写照。与之对应的册页《赏雨楼诗画册》里承载的历史则要沉重得多。

《赏雨楼诗画册》册页的主题画由清代著名画家罗天池所绘,题跋则涵括当时诗书画名家学者41人的题诗、题记共61题,其中题记6篇,各体诗歌100首,为清代咸丰年间广州三次上巳修禊雅集的诗歌唱和记录。作为文献材料,该册涉及到岭南地区的文学史、文化风俗如修禊雅集及私家园林等方面,足见岭南文化的往事与荣光。

《赏雨楼诗画册》册页全本

据主办方介绍,该册页的题跋人物众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仅关乎岭南在19世纪的文化兴盛,文化精英的活跃、文学艺术的发达,还因其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城破等重大历史的时代背景,而显得独特和重要。

值得一提的时,参与雅集的主人谭寿康、诗人李长荣曾在1860年编辑出版了广州19世纪前半叶的酬唱诗歌总集《庚申修禊集》。该文献重现广州在道咸时期的文学活动盛况,已经为学界所重视,海内外已经有不少学者研究。

名家文献或是市场洼地

“书画作品也是史料,可用于证明未记载在史书上的内容,只是随着艺术收藏市场的崛起,其文献价值也逐渐被弱化,而艺术价值则被强调。”李若晴称,美术史研究者也对题跋越多的书画作品越感兴趣。“题跋多,信息量大,有话题,可以对复杂完整的信息链进行梳理。”李若晴表示,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只对书画本身进行孤立的研究,很可能是盲人摸象,只能停留在皮毛。

“书画作品也是一个贮藏历史记忆的容器。”有研究者表示,这些旧日墨痕承载了冷冰冰的正史里没有记录的生动细节,承载了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的心灵、情感、诉求,这些个人的、个性化的内容在书画中被委婉地封存起来。

罗天池《赏雨楼远眺图》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人书画信札现身拍场,学术文献价值越发为市场重视。许习文坦言:“这么多年来,凡是有文献价值的书画,价格均高于一般艺术品。”原因是一部分收藏者的意识和学识不断提升,用包括艺术、文献等多方面的综合标准进行收藏。

许习文表示,广东收藏者相对仍更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不少具有文献价值的广东大名家作品仍是市场洼地,如广东近代第一大儒陈澧,一对对联的价格不过2万元左右,而江浙同时期地位相近的名家,对联的价格动辄十余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