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仙诞”顺利开启:云山之巅话民俗祈安康
2020-09-13 18:37 羊城晚报•羊城派
9月15日前,身着传统汉服的市民游客均可免门票进山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严艺文

9月11日-13日,2020年白云山郑仙诞活动顺利开启。本届白云山郑仙诞融合了时代抗疫精神,以“抗疫·安康”为核心,在云山之巅,名人名家相聚一堂,采用连线云合唱、云祈福、创意游戏等方式展现传统民俗文化,寄予幸福安康愿望。9月15日前,身着传统汉服的市民游客均可免门票进山。

据介绍,今年郑仙诞活动主题为“云山之巅话民俗 同心抗疫祈安康”。活动期间,文化名家讲述“打地气”历史由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云游郑仙诞小程序开启云祈福,一览郑仙诞历史故事。

郑仙诞活动热闹非常

广东名山——丹霞山、西樵山、越秀山、罗浮山等展开万人连线云合唱,壮美歌声与浩瀚云山美景完美融合,展现众望所归的美好生活景象。

此外,今年“名家对话”首次移师白云山九龙泉举办。各路抗疫英雄、民俗专家、企业家齐聚白云山,分享郑仙悬壶济世、救民于水火的故事,讲述今年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展现“云山珠江说郑仙,抗疫精神永留传”。

郑仙诞是白云山原有最重要的民俗节日。郑仙诞源于“郑安期骑鹤飞升”的民间传说:先秦方士郑安期,曾在广州白云山一带行医卖药,传说某年瘟疫流行,为了拯救民众,他在山上采仙草九节菖蒲时失足坠崖,驾鹤成仙。

《安期升仙》图

人们认为在这一天上白云山采菖蒲、沐灵泉、祈夙愿,就可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据载,郑仙诞至少已有1633年的历史,号称“广州第一诞”。后因战乱和历史原因,这一风俗逐渐被遗忘。

白云山于2012年正式复兴广州“郑仙诞”民俗活动,在保存传统民俗精髓的基础上,实现其现代化演变。郑仙诞项目于2015年列入白云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成功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郑仙诞”的前世今生

相传在秦朝时,白云山脚有一名方士郑安期在此行医济世。为治顽疾,他到悬崖峭壁上采得九节菖蒲。有一天,郑安期因采药不慎坠崖,崖下升起白云化为白鹤,把安期托起飘然而去。后村民顺其足迹找到九节菖蒲,治好了流行病。

为纪念郑安期,人们把他坠崖的地方称为“郑仙岩”,仙鹤展翅起飞处为“鹤舒台”,仙鹤载安期升空的一处石崖为“升仙石”,把他飞升之日七月廿五定为“郑仙诞”。

俗话说,“游白云礼郑仙”。据传宋代郡守曾经醵资邀请士人登山,于诞日采菖蒲、沐灵泉、祈夙愿,谓之“鳌头会”,并认为游白云归来必多胜意、身体康健。老广州通常在农历七月廿四吃完晚饭就开始上山,爬到白云山顶待上一个晚上,第二天祈福完之后再下山回家。

游山之日盛况非凡,时人有“满天花雨湿罗衫”“纷纷游侣出城东”等说。当时白云山未有今日的宽阔道路,上山者由小北门到山脚白云仙馆过姑嫂坟、长腰岭,登百步梯、将军岭,从能仁寺背后上郑仙岩、郑仙庙;另一路由沙河乘马车到濂泉下车,上九曲蒲涧,沿百步磴、观翠岩、舍身石到郑仙庙。

每逢郑仙诞日,红男绿女相率出城东北门,仕女各色人等络绎于途。山路两旁摊档密布,茶水档、饼食档、花卉档、纸花档、风车档、摇鼓档、香烛档……太阳下山时,从山脚往山上望,可以看到灯火相连,仿佛一条闪闪的银链挂在白云山上。

如今,“鳌头会”这一民俗传统,在白云山举办的历届郑仙诞活动中保留,并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如将舞狮、七巧、讲古、武术、拔河等引入各类赛事、表演、赛会中,先后打造了云山狮王争霸赛、云山拔河鳌头会、云山赛艺鳌头会等精彩活动,努力推进郑仙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受访方提供
责编 | 冯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