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9月11日,“妙手神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的艺术之路”展览在广州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展出。该展览是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广东文化人物系列展览”第11年展,系统回顾和反映石湾陶塑领域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的艺术人生之路,展示其各个时期陶塑精品的艺术状态和风格演变,展示其丰富的艺术创作成果。本次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将持续展至10月11日。
在石湾陶艺界作“承前启后”贡献
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新传奖。他1953年7月生于南国陶都石湾,1985年修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潘柏林在孩童时就深受石湾陶塑艺术熏陶,成年后两度进入高等美术专业院校学习。他孜孜不倦,广采博收,艺师百家,自成一格。著名陶塑家潘鹤赞誉潘柏林在石湾陶艺界中作出了“承前启后”的突出贡献。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展览规模较大,分布在岭南会展览馆的二至五层,共分为“陶艺沃土 石湾鬼才”“法无定法 神韵至上”“喜怒哀乐 东方灵魂”和“倾心传承 桃李茁壮”等四部分。展览开幕当天,不少市民慕名前来参观,为潘柏林的独特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石湾陶塑作品而赞叹。
创新使传统手工技艺更具文化意味
潘柏林的创作,被誉为“一雕一乾坤,一塑一世界”。他不满足于传统题材的因循,敢于从题材上全面超越和突破,形成了主要以传统民俗风情和民众日常生活为表现题材领域的鲜明特色。《回娘家》《洞房花烛夜》《黄飞鸿》《绿色的怀念》等一系列作品,都从题材上令人眼前一新,民俗风情、生活景象化为艺术家眼中、心中、手中的艺术典型。
潘柏林的题材选择和创作证明,古老的传统石湾陶艺完全可以与时代共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创作的生命力,不会因古老和民间性而枯竭,新的时代创新完全可以呼唤起它新的生命律动。
潘柏林既开拓新的题材领域,也不放弃对传统题材艺术表现的出新。他对传统题材秉持“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的创作原则去处理。他做传统题材寿星公,既把握传统做法“矮得舒服、矮得够分量”的神韵,又强化现代审美趣味的融合,做出了“古味、仙味、神韵,又慈又威”,使民间性得到升华。
潘柏林的作品除思想蕴含的表达外,他的创新也使传统手工技艺更具文化意味。如他在《达摩静坐像》等作品中运用真布泥烧成工艺等新的手法创造的肌理质感效果,在《绿色的怀念》等作品中因材施艺创造的异质同构效果等,都丰富了石湾陶塑的表现艺术语言。
尤其是潘柏林的表现技法语言,都是具有个性化的创造。如《黄飞鸿》,人们一眼看去,就被那人物扎实的功架造型,沉着凌厉的陶塑线条,人物透射的内心的坚毅、果敢所感染、所震撼。(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背景链接:石湾陶艺家为陶塑艺术注入新活力
石湾陶塑也称“石湾公仔”,是中国民间陶塑的一朵奇葩,可溯源至唐宋,至明代趋于定型。期间,虽然也有陶艺家以探索的勇气去继承、学习、吸收、独创,为石湾陶艺的延续注入活力,但数百年来,其表现的题材对象,如石湾公仔、寿星公及各种动物,从造型到手法,几无新的变化。这与中国农业社会传统手工技艺的超稳定性演进是一致的。
近几十年来,石湾一批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陶艺家,以继承创新的探索为自己坚守的陶塑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在脸谱化的创作程式中,不乏透射着纯朴、机趣、率性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达的优秀作品。正是由于他们将技与道的结合、技与魂的融汇,才有了大师与工匠的比照,才有了重复制作与独具一格创新的区别,也才有了从“手艺”到艺术的跃升。
潘柏林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以创作题材的全面开拓,从深厚传统中生发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独创风格,作品中民间意趣与神韵同当代审美趋向的融合,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石湾陶艺当代创作高峰的一个标志。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