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夏嘉欣 通讯员 罗玉燕 蒋晓薇
图/学校提供
9月5日,“广东财经大学2020年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在线上举行,本次论坛由广东财经大学主办,广东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竞争力研究院、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承办,广东财经大学MBA学院、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广东财经大学)协办,以“后疫情时期湾区经济发展的新挑战与新动能”为主题。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白景明、中国税务杂志社总编辑李万甫,以及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郑贤操、校长于海峰、副校长邹新月等出席会议。国内外的湾区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代表及媒体约300人参加会议。
疫情常态化下,湾区发展迎来挑战与机遇
“论坛将形成助推大湾区发展的巨大合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郑贤操表示,学校一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致力于建设湾区一流财经高校,持续提升服务湾区经济发展的能力。自2017年以来,学校已连续三年主办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
本次论坛主要分为主旨演讲和视频连线对话两个阶段,以“世界湾区,全球对话”为宗旨,集合世界湾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迎接新挑战、激活新动能的先进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探讨世界湾区发展趋势,探明疫情常态化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挑战和新动能。
郑贤操认为,常态化的防疫仍然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艰巨任务。面对疫情冲击,大湾区仍表现出很强的经济韧性和财富潜力优势。疫情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大湾区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新冠疫情带来巨大冲击,世界战略格局深刻重组、全球治理体系走向分化。但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发出“世界各国要相互尊重,彼此包容,互惠发展,妥谋安全,悉心共治”的倡议,也强调在后疫情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重新思考和重新布局的必要性。
“先行先试”,大湾区需深化税制改革
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疫情常态化下的大湾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讨论,包括湾区经济发展的新挑战与新动力、产业与贸易发展、营商环境的完善、精准施税等。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白景明提出,后疫情时期我国经济将出现的三大特征,即经济平稳增长、国内外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新矛盾、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抬升。
如何完善营商环境?他建议:树立全国一盘棋理念、继续推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人为本营造公正安全的消费环境、深化税制改革。
中国税务杂志社总编辑李万甫表示,大湾区肩负未来税制改革的‘探路者’职责,应该着力解决好湾区三地之间的税收协调合作问题。针对大湾区税制,对符合改革方向的税收举措,可以做出“先行先试”的政策安排,使三地携手参与国际税收规则的重塑。持续推行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创新技术及成果的税收激励,应当是当前湾区税收政策的主题。
“自由贸易一定会为湾区发展带来更大的繁荣。”渣打银行(香港)资深董事总经理、香港英国商会主席Peter Burnett认为,香港的金融服务、深圳的科技和广州周边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就是大湾区发展的优势。
Peter引用了欧盟的发展原则——货物流通的自由、资本流动的自由、建立和提供服务的自由、人员流动的自由,以此倡议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财富互联、保险互联、大学合作、广深港高铁、专业资格互认等。
“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放眼全球,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合,多向竞争者学习,与高绩效区域密切联系,彼此分享信息和友谊。”前英国东南区经济发展署主席James Brathwaite分享了东南英格兰发展署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英国政府把东南地区作为一个世界级地区来定位和设立发展目标,并将行政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区域,建立一个区域身份和发展统一的愿景,提升区域内每一个人的区域归属感和自豪感,形成有效合作,业务效率和竞争力大大提升,就业以及技能基础不断增强。同时,区域内的政府、大学、金融投资和企业间相互融合与分享,创建了强大的区域支持系统,并为区域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