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一般而言,人们习惯从“星星画会”开始考察中国当代艺术的缘起,但一些学者作出了另外的判断,将这种起源的探索追溯到更前。
8月30日至9月24日,“沙龙沙龙:1972-1982 年以北京为视角的当代艺术实践侧影“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呈现上世纪中国当代艺术运动更早的发轫与源流。
该展览原在2017年展出于北京中间美术馆,是艺术家刘鼎与批评家卢迎华发起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本次移师广州展出,广美美术馆特结合广东本土情况,加入广东艺术家在同一时期的创作与文献,由此形成南北在同时期艺术实践的比较。
特定时期的个人创作
展览搜集、整理该时段发生在北京、广州等地的艺术现象,考察了当时活跃在艺坛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创作,选取、呈现在70年代后期出现的几个艺术团体和少数个体美术家的实践,同时以文献勾勒出这些作品以及他们的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历史背景。
展览以在北京发生的艺术现象作为主要视角,分别呈现了北京油画研究会(及《新春画展》)、无名画会、同代人画会、星星画会、星期五沙龙与四月影会等美术团队的实践。
据策展人介绍,参与这些团体的艺术家和个体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业余画家或艺术青年群体。
此次展览中呈现了部分相关艺术家创作于1972年至1982年前后的作品,同时以文献勾勒出这些作品以及他们的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历史背景。策展人希望借此思考在这一时段中,创作者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创作,并摸索、界定、摆动或调整个人的立足点。
发挥重要作用的“广东现象”
本次展览的引进和调整延续广美美术馆梳理、研究美术史的策展思路。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本次展览特别加入大量广东艺术家作品,如黄新波、廖慧兰、潘行健、王肇民、赵兽、郑爽等,让本地观众倍感亲切。
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样作为中国艺术发生的重要地域,广东艺术在这段“暧昧”时期的艺术创作或曾发生过重要的作用。“展览试图扩展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考察的区间,并引领观众进入这个区间的各种细节,相信这次试探性的回顾,将带来研究上的新视角和别开生面的观展体验。”
1971年后,在全国美术一片“红光亮、高大全”的样板模式中,广东画家思维活跃、技巧细腻,尤其是年轻画家迸发出惊人的创作力,留下了一批“红色经典”佳作。
研究者认为,这与南方地区的自然风貌有关,也与当时广东艺术家相对能够接触一些新的信息并进行转化有关。这些作品在全国美展等场合展示,获得极大关注和高度肯定,遂成为一种区域现象。
与时代同步的乐观精神
广东画家在特定时期的创作,呈现出极具特色的面貌。如本次展出的《饮早茶》,是有“东方毕加索”之称的广州画家赵兽于1968年创作。即便在最火热的年代,画家存续个人艺术风格上的探索,也超脱于个人经历的跌宕,以当时国内少见的立体主义语言,描绘了生活气息浓厚的岭南风物。
1978年,时任广东美协主席的黄新波与画家刘海粟、余本一同前往辽宁大连写生。黄新波与油画家余本就“棒槌岛”创作出风格各异的同题作品。与余本的写实主义作品不同,黄新波的《月夜棒槌岛》使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形式上更富幻想。
尽管新波先生当时的身体很差,但他仍在创作中洋溢出与时代同步的乐观精神。在这幅版画中,棒槌岛的上空悬挂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洒在岛屿生长的植枝和周围的大海。在光暗跳跃的海浪下,一群大鱼在海里畅游,驶向小岛的渔船划破了黑夜的宁静,黎明已近。(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