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肿瘤的你,还在做“选择题”吗?
2020-09-02 14:4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第十八届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大会国医大师、院士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张秋霞 陈壮忠

我国癌症发病占比、死亡占比均为全球第一。一旦得知得了肿瘤,很多人就会做“选择题”。有的人会首选西医,西医说没得治了再找中医;有的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西医治疗副作用大,坚持纯中药治疗。

其实这应该是道“加法题”,西医与中医结合治疗癌症可以优势互补、减毒增效、标本兼治,只不过不是1+1=2,而是1+1>2。

这是近日在广州举行的“第十八届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大会国医大师、院士高峰论坛”上传递的理念。

本次大会线上线下11万人参加

肿瘤大咖云集,共享学术盛宴

据介绍,本次会议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抗癌协会联合主办,此次大会主题是“中西结合,守正创新”。

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林丽珠教授介绍,本次大会的规格和层次都是历届大会中最高的。其中的“国医大师、院士高峰论坛”邀请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中国工程院姚新生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刘良院士参加,并做了学术报告,就中医药基础研究最前沿、最有发展前景的角度开展讨论。

国医大师周岱翰

会议还邀请了众多全国知名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临床中如何发挥中西结合各自的特长,找准中西结合的切入点,让病人活得更长,活得生活质量更高。

此次大会有11个分会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到肿瘤病人的人文心理关怀,内容和层次都非常丰富,无论来的是中医专家还是西医专家都有所收获。

据介绍,本次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线上参会人数11万人,线下会场座无虚席。

中西医结合治癌,1+1>2

为何说肿瘤治疗不应该做选择题,而应该做加法题?

林丽珠教授

林丽珠教授解释,癌症的治疗西医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这些治疗方式的优势体现在肿瘤的局部控制比较好,但不足体现在——“无瘤生存”的理念有可能导致对肿瘤的过分治疗、疏于全身的机能调整、某一种治疗手段仅对部分患者有效(比如说,靶向治疗仅适用于部分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免疫治疗不适用于免疫状态差的患者、部分患者对放疗不敏感)、毒副作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治疗中止、耐药发生率较高等。

对于西医手段的许多不足,中医恰恰可以弥补,不仅可以减毒,还可以增效。比如说,中医药可有效解决化疗药、靶向药、免疫治疗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骨髓移植、腹痛、皮疹、肝功能损伤等副作用;中医药联合化疗药、靶向药、免疫治疗能起到减缓耐药、协同提高疗效的作用。

此外,中医治疗癌症的优势还体现在整体观、会对病人进行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但中医并非完美无缺,其缺点就是杀伤力弱、对局部瘤体控制不明显。而中医治疗存在的不足,又恰好是西医手段的长处。

林丽珠教授总结说,西医善于局部肿瘤杀灭,可治标、祛邪;中医善于全身整体调节,可治本、扶正。这样看来,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癌症犹如“双剑合璧”,且1+1>2,可起到全身和局部治疗的统一,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同时,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这不仅仅需要患者转变观念,许多医生也需要转变观念”,林丽珠教授说,这次大会旨在为业界专业人士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找准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在中医传承、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别低估爱的力量,做有温度的肿瘤医生

此次会议还特别设立了“人文医学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医生一起交流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肿瘤人文病房”通过公益专题讲座、茶话会、定期慰问、生日祝福、叙事医学等12个项目帮助患者在身得医治的同时,心得安慰;“意义疗法”帮助晚期癌症患者增加或重塑他们对生活的意义感;“茶文化干预疗法”舒缓患者的压力,让病人在极度失落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感受到活着的价值和力量;“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重构人生故事及其意义,帮助患者实现人生地图的重绘,在治愈身体之前对精神和心理状态进行最好的疗愈。

林丽珠教授介绍,由于肿瘤治疗的局限性,大部分癌症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都要面对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困扰可能来自个人、家庭、经济等。肿瘤科医生要做一个让病人感到温暖的有温度的医生,在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同时,还要对病人以心关爱,“医术”+“仁术”让病人“身心同治”,确确实实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甚至是生存时间,另外一个也减少了很多医患矛盾。(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