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创刊!国内名编大咖齐聚广州谈期待
2020-08-29 19:2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在建设大湾区的宏伟实践中,在多元文化的汇流激荡中,它将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创新、观念变革的前沿”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何小流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实习生 杨喜茵

8月29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创刊编委与专家座谈会在广州召开,现场大咖云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如何办好这份全新的文学评论刊物建言献策。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室主任李建军,澳门大学南国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朱寿桐等人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编委会主任张培忠和蒋述卓共同主持。

会议现场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将于9月正式创刊刊发,该刊物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立足粤港澳大湾,关注文学最新动态,促进文学繁荣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是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份综合性文学评论杂志,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表示,该刊物的创办是实施广东文学创作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对新时代广东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该刊主编贺仲明表示,虽然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但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并不是一份地方性的刊物,其视野更宽阔更有高度,“我们立足于本土但是不局限于本土,放眼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学现场,所以到时候会有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跟西方文学研究相关的栏目或者板块。”

该刊物第一期共刊登了20篇文章,设置了“前沿观察”“思想圆桌”“非虚构文学研究”“网络文学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研究”“观点”“新时代文学”和“作家作品评论”共8个栏目。

据贺仲明介绍,该刊物是双月刊,每单月10号出版,一年六期,八个栏目中有一些是刊物的固定栏目,比如网络文学研究,每一期都会有。

会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委会主任张培忠与蒋述卓为编委颁发聘书,张培忠为主编贺仲明颁发聘书。

会议现场颁发聘书

开阔的视野,多元的文化交流是该刊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对该刊物的期待:“希望这份杂志在建设大湾区的宏伟实践中,在多元文化的汇流激荡中,以充沛的活力和创造力,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创新、观念变革的前沿。”

国内名刊名编对这份刊物又有哪些期待?办好一份文学评论刊物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羊城晚报独家专访了四位大咖,打开下方视频听听他们怎么说。

此外,会议现场讨论氛围热烈,羊城晚报精选了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

施战军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人民文学》主编

这本新刊物是值得祝贺的,作者的阵容、文章的内容、话题的水平、栏目的设置等方面都很好,给人感觉既有分量又有特色。

我觉得作为一个在地方办的刊物,首先必须得有基于地方性的大视野,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放眼全国文学、世界文学。

第二个就是重点关注城市文学与海洋文学,粤港澳大湾区面向海洋,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群,又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这里孕育出了怎样的城市文学和海洋文学,中国面向海的文学应该如何去写作、研究,需要这份刊物的引领,这也是这份刊物的责任所在。

第三个就是迁徙主题的挖掘,广东这个地方,古往今来都是人口流动之地,巨大的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在文学性上已经表现得非常充分了,但是没有在这方面做充分的研究,对于迁徙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下点工夫做一做。

第四个是对科幻文学、网络文学等类型文学的关注,虽然也有很多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可以把它归拢到一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以后我们再写相关的文学史、理论史,就可以翻这本杂志,在里面找最好的文章。

时代是思想之母,文学批评要有前沿性

梁鸿鹰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

现在是纸媒爬坡的一个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广东能够有勇气把这个刊物办起来,首先对我们文学评论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在我看来,这个刊物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评论,它连接的是大湾区、粤港澳,所以它有世界的眼光和全局的观念,有地域性同时要超越地域性。

我们期待一份文学评论刊物有时效性、现实性,还是要有足够的前沿性。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时代它都会有相应主导的思想,就文学发展来讲,当代文学的思想性有哪些,哪些是足以影响我们作家的创造性的书写的?如果这本刊物能够对写作的人产生一些触动和影响就更好。

所以刊物里可以增加作家谈他们的创作,就是作家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以及他们对文化、思想观念的吸收之后的思考,我觉得这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

再一个方面就是它的针对性,发扬说真话的精神,能够把自己想说的东西直接说出来,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讨论和争鸣的氛围。可能一个人不一定能写7千字以上的文章,但是三四个人谈,就一些创作上的东西进行一些说理性的分析,这个对于提升刊物的有效性还是有价值的。

文学批评要有锐气

李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室主任

现在文学批评杂志太少了,好杂志更少,中国人没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习惯,也没有勇气去针对他者提出自己的不满和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搞批评比较难。

但是,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地方非常地特殊,早在1982年,我来这里就读到一个作品,李昂的《杀夫》,写一个妻子把丈夫杀掉的故事,当时我就特别震惊,那时我们的文学经验里,夫妻之间有一点小矛盾立刻就化解掉了,我们的作家也不敢表达这样的经验。

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文学对这里的影响,所以从文化构成、经验的特殊性角度讲,无论是创作还是批评,我觉得都大有可为。 

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文学评论应该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东西,文学批评要有锐气,我们现在时代的包容度其实很大,我对我们的批评还是很有信心的。

希望这份杂志像《文艺争鸣》一样,敢批评贾平凹,也敢批评莫言,发一些活泼的、生动的、有碰撞性的东西。如果不跟著名作家形成真正的对话,那我们的批评就是失语的,让学者批评著名作家成为自然的现象,这样我们的批评就进步成熟了。

最后我还希望有个栏目可以读经典,谈一部经典作品或者经典作家,慢慢拓宽我们的视野。

城市文学大有可为

张清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

在我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概念,它也应该是一个面向世界和全球的文化概念,那么在文化上它也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建制。这就要求这本刊物,呈现当今世界文学、文化思潮的最新变化和新知。

同时它也要有自己本土性的立足。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80年代以来,广东在我们整个当代文化建设当中留下特别重要的痕迹,比如80年代的《花城》杂志,90年代以后世纪之交的《粤海风》,也曾经很有锋芒,南方周末,很长时间里我认为它在新闻界的影响是独领风骚的。所以广东其实在文化方面有自己很多重要的作为和担当。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一个城市群的概念,城市文学在当代中国已经登堂入室,但是关于城市文学的研究并没有在理论架构和建设方面有太大的突破。这一块我觉得是大有可为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