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制造”《太行之脊》登陆央视,一二九师抗战风云再现荧屏
2020-08-29 14:3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太行之脊》遵循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历史还原度达到80%左右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龚卫锋

《太行之脊》剧照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资深导演张玉中执导,军旅作家傅建文编剧,杨均柏、史鑫、裴兴雷、李君峰、杨轶然等担纲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太行之脊》于8月26日晚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该剧是一部反映抗战史实,庆祝抗战胜利75周年的献礼剧,讲述了抗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下,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山期间的一系列战役战斗,从不同侧面再现一二九师将士在太行山战斗、生活的精神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太行之脊》是一部标准的粤产剧,由广东广播电视台立项,广东广播电视台、中视线国际文化控股(北京)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广电集团、广东广视传媒有限公司、广东卫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获得了广东省委宣传部电视剧精品专项资金扶持。

近日,《太行之脊》的艺术总监、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广东广视传媒董事长苏玉光与羊城晚报记者分享了该剧创作过程。

创作

剧情更接地气,避免再炒旧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面对日军猛烈攻势,节节败退。紧要关头,改编后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临危受命,刘伯承任师长。9月底,师部指挥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进入晋东南,创建抗日根据地,成立冀南军区……在此之前,讲述这段历史的影视剧中,近年来最知名的是《太行山上》。

2018年11月,《太行之脊》在山东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举行开机仪式。2019年1月,该剧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由于《太行山上》珠玉在前,《太行之脊》一众主创压力不小。该剧编剧傅建文是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作家,曾创作过《羊城风暴》《刘伯承元帅》等作品。五年前,傅建文还在创作阶段时,广东电视台就介入其中,苏玉光再三提醒傅建文,“一定要绕开《太行山上》,不要把老饭再炒一遍”。由于剧中写到刘伯承将军,其女刘弥群将军知道这部剧后,也很重视,一起来抓这件事。

《太行之脊》创作完成后,苏玉光自信表示,不怕与《太行山上》比较:“与很多抗战剧不同,《太行之脊》不仅写了中国共产党高级别领导在窑洞运筹帷幄、参与抗日战争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写了整个一二九师,在太行山上,与当地民众一起抗日时激发的集体智慧,例如,创造出了奇特战例,如麻雀战、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此外,苏玉光表示,《太行之脊》足够接地气:“不仅写了整个战场刀光剑影、炮火硝烟的热度,还呈现了英雄们的鱼水情,甚至有英雄爱情的温度。”同时,《太行之脊》遵循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历史还原度达到80%左右。苏玉光说:“为了增加可看性,剧中设置了虚构人物增加情感元素,也加入了谍战元素。”

拍摄

没请大咖演员,避免千人一面

《太行之脊》拍摄地点主要有两个,内景和部分外景在沂蒙山拍摄,大场面外景主要在太行山拍摄。苏玉光介绍:“太行山苍凉、广阔,拍出来更有大片感觉,还原真实战场的状态更好。”在该剧专家审片阶段,苏玉光介绍,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给出了高度评价,“这部戏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军史,可以央视播出,并且可以作为珍贵资料存下来”。

选角方面,《太行之脊》没有用大咖,甚至有不少演员长得不像历史人物。苏玉光解释了原因:“一方面,出于投资方面考虑,我们没有请大咖演员;另一方面,如果一直用资深特型演员,会给观众带来千人一面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剧本的艺术思想和质量很自信。”最后的呈现效果也让主创们感到满意,苏玉光说:“虽然不追求演员长得和历史人物有多像,但演技一定要好。很多演员名气不大,但他们拼命为角色付出,做到了神似。”

《太行之脊》播出后,针对这部剧对历史主线的还原,观众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有一些观众认为该剧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偏“老派”,是部传统的抗战剧。苏玉光如此回应:“从剧本到拍摄,都是写实派主创,表达方式可能会传统一些。张玉中是八一厂导演,他非常敬业,也有其艺术主张,军人导演受到的艺术教育和熏陶更偏传统,更现实主义。此外,对于抗日题材的表达,我们的确认为要选择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至于观众提出的艺术呈现方式的创新,是应该的!但尊重传统、历史,采用写实手法,也没什么不好。”苏玉光也表示,对于之后的剧情,观众可以有所期待:“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贯穿其中,有不少感动人心的情节。”

展望

主旋律剧如何让年轻观众喜欢?  

羊城晚报:创作主旋律剧,有没有预估过受众,会不会担心年轻观众不爱看?

苏玉光:我不担心。“抗战”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战歌,老一代人经历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想起来那些日子都会热血沸腾,会去看。现在的80后、90后,我丝毫不怀疑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守法、善良、知识面广、信息接收面很宽,他们有爱国心,也爱看真情实感的内容。只要制作和宣传到位,年轻观众是能争取过来的。

羊城晚报:现在不少年轻观众对抗战剧角色“脸谱化”有审美疲劳,你如何看待?如何在抗战剧创作中规避这一问题?

苏玉光:依照我们惯常的创作传统、审美定式,模式化表达的确较多。尤其是革命、抗战题材类作品,这种现象尤其普遍。一部抗战剧制作出来,观众要相信,才能被感动,从而向革命先辈学习。我们的创作者应该在创作观念、审美上跟着时代创新,要写得更接地气、更直抵人心。

羊城晚报:这种转变是不是很难?

苏玉光:有一定难度,但我觉得是可以办到的。艺术创新要有底线,我不赞成渲染“痞子英雄”,不要“恶心”英雄,把英雄写成流氓。作家、艺术家要尊重年轻观众的意见,也要随着时代、传播媒介的变化,在创作的手法、思想、艺术呈现上创新,让我们的作品能更准确、生动、接地气、深入人心地传达我们的“精气神”。

“广东制造”为何偏爱主旋律剧?

羊城晚报:从《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热血军旗》,到如今的《太行之脊》,粤产剧似乎尤其重视革命历史题材,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苏玉光:我们愿意弘扬主旋律的内容,还会进一步创作广东的红色题材,比如我们正在打造《三家巷》,以及跟福建合作打造《绝密使命》。这种担当和使命,应该通过艺术形式传承。“广东制造”中,主旋律、正能量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我们也会做新时代的剧。

羊城晚报:新时代的剧,比如说?

苏玉光:广东盛产长寿情景剧,比如《外来媳妇本地郎》到今年十月份是开播20周年,4000集了。《72家房客》也播到2000集了。现在,我们正在筹备打造一部新时代的、青春时尚的剧——《追梦者联盟》。我们要写住在广州猎德的6个年轻人,在大湾区创业、追爱、追梦的故事,准备十月份开机,而且我们计划把它打造成广东第三部长寿剧。

羊城晚报:广东的古装剧、偶像剧比较少,是不是没有这块土壤?

苏玉光:古装剧、偶像剧领域,不是没做,而是做得不多。我们三年前做的《开封府传奇》,播得还不错。但在这块,我们精力有限,而且投资大,目前不太成熟。当然,“广东制造”以后也要做反映现代生活、年轻人生活的市场剧,以及反映改革开放的作品。我们下一步会往这个方向走。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剧照
责编 | 邵梓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