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将至,体验四大非遗项目!广东省文化馆推“叹”非遗系列活动
2020-08-23 22:3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本次七夕节系列活动用新的方式演绎传统民俗,正是希望能够唤醒公众对于传统七夕节的记忆,不仅秀恩爱,也要秀智巧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王芳辉
图/主办方提供

8月22日、23日,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节庆‘叹’非遗”——2020年七夕节系列活动:纤手巧思会七夕。本次活动包括“解码非遗”体验课和“云赏非遗”专题展播两个版块,让市民朋友尽情感受岭南乞巧文化,提前感受七夕节的快乐。

“纤手巧思会七夕”由四场非遗体验活动构成,分别是8月22日上午的“七夕佳期见乞巧”——乞巧工艺品体验课、“纤手穿针出巧思”——广绣体验课;8月23号上午的“鹊桥粤韵来相会”——粤剧体验课、“丹霞红豆系相思”——红豆饰品编制体验课。这些体验活动的精彩照片和视频资料,还将在广东省文化馆官网的“云赏非遗”专栏上进行展播,让更多观众可以分享。

传承人指导学生制作米花

秀智巧,米花广绣独具匠心

8月22日上午,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乞巧节”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朱小萍在省文化馆八楼,向前来体验的市民展示她创作的乞巧工艺品,为大家讲述乞巧的文化内涵和她的创作故事。

此外,朱小萍带领现场的小朋友及家长共同完成了传统乞巧工艺品——米花。据介绍,米花是最为传统的乞巧花品种,由手艺人筛选米粒,用砌花工具将米粒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以胶水为粘合剂,拼砌成花的形状。一朵小小的米花却要耗费大量时间,需要足够的耐心,承载着手工艺人的慧眼匠心。

梁雪珍现场演示广绣针法

说到乞巧节,就自然让人联想到古代女子跪拜织女星,乞求精巧女红技艺的情景。在广东地区,广绣历来是七夕摆巧的标配。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以其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

8月22日上午,广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雪珍和她的女儿黄健珊向观众分享了广绣文化,讲解和示范了广绣针法技巧,并指导现场观众完成工艺作品——红荔。

秀浪漫,南国红豆情寄相思

七夕除了乞求智巧,也是一个象征着美好情感的节日。“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过去人们用红豆寄托情谊。

8月23日上午的红豆饰品编制体验课上,韶关市“丹霞红豆饰品制作”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红豆姐姐”王均慧讲起与红豆相关的故事来神采飞扬。

丹霞红豆色泽红润,又名相思豆,以其肖似心形的造型而闻名。王均慧在现场教授大家如何用红豆编制饰品。小小一颗红豆,经过精心编排,成为了一串别具风韵的首饰,是一份寄托着相思情谊的七夕礼物。

小朋友体验用红豆编制饰品

同一时间,被称为“南国红豆”的粤剧在省文化馆另一场地上演,为七夕这个浪漫的传统节日增添芬芳粤韵。现场观众欣赏了佛山粤剧传习所演员裴小明和梁妙彤表演的粤剧《花好月圆》经典爱情片段,穿戴粤剧服饰体验一秒穿越的感觉,并学习粤剧的经典动作:捧酒、敬酒、双上下袖等。这堂粤剧课,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浪漫感受。

市民体验穿戴粤剧服饰,学习经典粤剧动作

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是古代妇女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日子,因此也称作“乞巧节”或者“七巧节”。本次七夕节系列活动用新的方式演绎传统民俗,正是希望能够唤醒公众对于传统七夕节的记忆,不仅秀恩爱,也要秀智巧。通过举办这一系列活动,向大众传播了广东非遗的多彩魅力。接下来,节庆“叹”非遗系列活动还将继续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日,深入挖掘广东传统文化底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