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碧道建设见闻:两岸风华道不尽,一江春水碧岭南
2020-08-20 22:2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2022年年底前,广东省的碧道长度将达到5200公里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爱丽 通讯员 粤河清

“静望深湾南山色,悠闻书社咖啡香”在深圳市大沙河畔的环保书吧里,十几位市民正享受着下午的美好时光;

东莞市华阳湖上,一条游船从爱莲桥旁驶过,在湖面上划开道道波纹;

广州市白云区新市涌旁,在“骑楼”中亲水购物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沿着佛山市滨江公园东平水道漫步,不远处,河心岛郁郁葱葱,白鹭三五成群,时而掠过水面,时而搏击天空;

华灯初上,江门大桥的光影倒映在蓬江江面,与两侧栏杆上的五彩灯光交相辉映…………

日前,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走访,记录下很多与水相关的场景和片段。将它们串联起来的,是一个富有岭南水乡时代特色的词汇——碧道。

水陆呼应的生态廊道

在深圳市南山区大沙河旁亲水步道行走,放眼望去满是绿色:一边是河道旁的苇草,另一侧是树和草坪。一条“绿色飘带”将西丽湖、大学城、高新区、深圳湾串了起来。

深圳大沙河碧道

“根据全省推进万里碧道建设的要求,深圳市集中力量打造了几条各具特色的样板碧道,大沙河就是其中之一。”深圳市水务局河湖工作处处长陈春浩沿着河道,边走边介绍,“大沙河碧道结合沿线特色节点,分段打造了学院之道、城市森林、活力水岸等不同主题。”

深圳大沙河碧道

什么是碧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广东省从2010年开始,在珠三角率先启动了绿道建设。那么如今全省规划建设的“碧道”与“绿道”的区别是什么?广东省水利厅河长办副主任凌刚给出了答案:碧道,核心就是碧水的“水”字。

“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突出‘水碧岸美’。整治河道水网,使绿道与碧道并行,形成交相呼应的生态廊道,满足人民对优美水生态环境的需求。”凌刚介绍。

2018年年底,广东确定将1个大湾区碧道和10个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碧道工程作为省级试点,总长度180.09公里,其中大湾区超过了一半,达97.79公里。

潺潺流动的一江清水

楼房一层开出一条6米宽的廊道,上面是住户,两边分别是店面橱窗和河道——在广州市,“骑楼”正成为当地碧道建设中的一道特色景观。

“骑楼是岭南的传统建筑,既能住人、商用,又能为行人遮风挡雨。在‘清四乱’过程中,各地结合实际,将部分临水建筑改造成骑楼,既解决了污水直排入河的问题,也使河涌沿岸恢复了滨水通道。” 广州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贺成伟介绍。

天河区的中支涌曾经一直埋在地下作为下水道使用,2019年起作为该区重点治理的18条黑臭河涌之一,实施了“揭盖复涌”工作。深埋地下20多年的中支涌,被治水施工队从珠村东乔大道“挖”出。通过采取河道治理、截污等措施,如今的中支涌已泛清波。随着治水工程完工,河涌边的居民楼也变成了骑楼。

广州增江碧道

白云区云城街道萧岗村的河涌边也有一幢骑楼,廊道中还有几个工人正在忙碌。白云区副区长蔡胜介绍:“新市涌萧岗段这1.1公里,是我们碧道建设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段。萧岗村是个城中村,人口密集,繁华喧闹,居住着近10万人,新市涌穿村而过。”

“这是改造前的河涌。”白云区水务局局长李化军打开手机相册,照片里的新市涌夹在楼房之中,密集的排污管从墙体伸出,呈90度“瞄准”河道,“去年,我们对直排入河的管道实施了拆除,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广州增江碧道

如今的新市涌萧岗段,河道两侧安装着花岗岩护栏,内侧栽种着盆花,河水缓缓流动,闻不到异味。骑楼墙体、墙面和承重柱粉饰一新,廊道墙上点缀着古典国风的墙绘图案。

河要治,亦要管。在广州市河涌管理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对着电脑屏幕,处理河长巡河发现上报的问题。中心主任周新民介绍:“广州市在河涌管理工作中遵循‘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的技术路线。利用好河湖长制平台,以区级河长为核心,形成上下传导的局面,为河涌治理、碧道建设提供支撑与保障。”

落实河湖长制,大力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在广东省已形成共识。深圳市茅洲河的洋涌河水闸前,护河员正在对河面进行保洁,河畔坐落着沙井、松岗两座水质净化厂。清水泛着涟漪,一片芦苇随风轻摇,一只红蜻蜓落在美人蕉叶上……“2015年前,茅洲河还是一条‘酱油河’。”深圳市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副主任郭延军介绍。

茅洲河

茅洲河展示馆记录着这条河的嬗变:这里收藏着当年河滩上的矿泉水瓶、建筑垃圾、枯枝烂叶等物,5个试管展示着2002—2015年中5个年份的水样,氨氮指标分别为23.8、25.99、28.86、33.7、23.33,远远超过Ⅴ类水的2.0。

茅洲河展示馆

水质变化展板显示,经过深圳、东莞两市4年的系统治理,2019年11月起,茅洲河水质达地表水Ⅴ类,为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全流域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观赏不尽的两岸风

沿着佛山滨河景观带亲水廊道一路前行,但见林荫密布、繁花盛开,一步一景,仿佛置身于风景区。能容纳几千人的游泳池虽因疫情而暂时关闭,但不时有市民关切地在附近张望。“平时这里都要排成长龙,人多得像下饺子一般。”佛山市河长办副主任、佛山市水利局副局长刘剑锋指着入口说道。

在碧道规划建设方面,佛山市动手早、行动快。佛山市河长办常务副主任、市水利局局长李永生介绍道,佛山市今年2月在全省率先发布了碧道建设总体规划,拟投资400多亿元,分3个阶段推进以‘三环六带’为主体结构的碧道建设,计划在2035年前推动碧道全覆盖。

同时明确在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类滨水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空间、河漫滩公园、驿站设施的用地需求,确保为碧道建设预留足够空间。

佛山滨河景观带所在的东平水道是大湾区的省级碧道试点,佛山市以此为抓手推动碧道建设由点及面展开,要求每区建设不少于5公里的市级试点碧道。目前各试点碧道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待碧道标志确定后将完成收尾工作。未来,碧道将像一条美丽的项链,串连起佛山的山山水水、城市乡村,串连起人文与自然景点,成为铺在佛山大地上的一张“绿网”,让市民群众切身感受河湖治理带来的好处。

因地制宜,致力创新,是大湾区各市推进碧道建设过程中秉持的重要原则。傍晚时分的江门市城央绿廊,人头攒动,广场舞的音乐在空中回荡,闪光灯不时闪起。

江门市城央绿廊

江门市水利局局长梁君明介绍:“城央绿廊是省级碧道试点,已完成建设。根据省万里碧道总体规划要求,到2025年,江门市要建成339公里碧道,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决定建设360公里碧道,其中去年已完成100公里。”在鹤山市沙坪河旁,广东省首个县级治水主题展厅——鹤山市治水教育展厅已敞开大门;华侨城古劳水乡项目正加快建设,将以全新面貌展现碧道风采……

江门市城央绿廊

“在江门市,像城央绿廊这样的‘网红打卡点’会越来越多。”梁君明说。

碧道建设不但治出了一江清水,而且激活了两岸空间。如东莞市的省级碧道试点华阳湖,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正不断攀升,群众正在享受治水“红利”。

“通过狠抓河长制、推动万里碧道试点项目建设,华阳湖碧道沿线的水生态环境逐步修复,麻涌镇产业结构也在发生转变。华阳湖周边逐步形成了创客坊、印象水乡、渔人码头等新型商业体,带动了创业和消费。”东莞市水务局副局长蔡国威介绍。据了解,2019年,麻涌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5.9亿元,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

昔日“黑臭河”,今朝“幸福河”。从大湾区的碧道建设,我们窥探出广东万里碧道的模样,也感受到广东省强化区域协同治水、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实现“有名”“有实”的力度与决心。

据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碧道建设由试点转入全面建设的开局之年,2022年年底前,广东省的碧道长度将达到5200公里。(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