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眼丨“多国新冠病毒变异”到底有多危险?这几个问题很关键
2020-08-20 17:0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变异暂不会增加新冠病毒的危险性和致命性,造成目前研发疫苗失败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话题主持/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宗敏

日前,有媒体报道,多国通报发现新冠病毒发生了变异。其中,马来西亚卫生部官员声称新冠病毒D614G变异毒株的传播速度可能比一般毒株快10倍;印度发现了73个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变种;日本出现了发生碱基变异的毒株……

相关网页截图

一石激起千层浪。

网友纷纷评论:“本来传播已经很快了,再变异会更快吗?”

还有各种支招,诸如“传播快10倍……给孩子打这个疫苗别晚于10月……”的说法也相继出现。

随着网友关注度的不断攀升,#多国发生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话题也一度占据热门话题榜榜首。

对于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出现,大部分网友担忧的是,变异后毒株传播力是否会更强?携带这种名为D614G突变的新冠病毒毒株是否更危险?是否会影响新冠疫苗研发?

D614G并不是一个新突变

新冠病毒属于RNA(核糖核酸)病毒,变异相对较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5月初在《感染、遗传学与进化》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已确认了新冠病毒基因组中198个曾重复发生的变异,这些新冠病毒共享的同一祖先来自2019年年底。

8月17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医务人员在进行新冠病毒检测采样。(新华社发)

实际上D614G并不是一个新突变,在疫情初期就已获分离鉴定。

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克尔克霍夫曾于7月初通报说,早在今年2月份,发生这种突变的毒株就已被鉴定出来,当时它主要在欧洲和美洲传播。随后,该毒株在进入其他地区后也迅速成为当地主要毒株类型,其比例不断增加,逐渐成为世界主流毒株。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6月北京新发地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D614G变异毒株和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相关,最早公开的3组与新发地有关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均带有D614G突变

D614G是否更具传染性?

这种突变是否意味着病毒会有更强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呢?科学家对此看法不一。

在一项美国《细胞》杂志7月初在线发表的研究中,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携带D614G突变的毒株已成为全球新冠大流行中最普遍的毒株之一,从国家、区域、城市等不同地理范围来看,与不携带D614G突变毒株相比,携带该变异的毒株感染比例都呈周期性增长模式,表明D614G变异在适应性上更具优势。

而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微生物疾病流行病学助理教授内森•格鲁夫也参与了在7月份发表于《细胞》杂志上的另一项研究,他的同事指出,这些研究表明但没有证明变异增加了病毒的传播能力。“病毒脱落或RNA增加不能反映病毒的传播能力。”另外,大多数人的传播都发生在症状前期,而该研究检查了患者在症状期的情况。

但细胞培养的这些实验结果不一定能转化照搬到人类身上。D614G突变是否增强病毒传播? 格鲁夫等人表示,科学还没有结论。

D614G会变得更致命吗?

虽然病毒出现了变异,但目前专家认为,这些变异暂不会增加新冠病毒的危险性和致命性

《国际传染病杂志》5月刊登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包含4000多个病毒基因组的新冠病毒“系统进化树”后发现,感染发生D614G突变的毒株可能与更高的病亡率相关。

研究人员观察到,那些可能在欧洲人群中引发了致命感染的新冠病毒毒株特征之一就是携带D614G突变。但研究人员也强调,这项研究缺乏实验证据,仅是对有限数据的分析。

范克尔克霍夫也强调,截至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携带D614G突变的毒株会导致更严重疾病。科研界普遍认为,还需更多研究才能判断D614G突变是否会对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及致病性产生显著影响。

D614G会影响疫苗研发吗?

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教授王颖分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众其实不必对新冠病毒的变异感到恐慌,这些变异造成目前研发疫苗失败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工作人员在对灭活疫苗样品进行检测。(新华社发)

王颖还指出,新冠病毒的变异可能具有一定地域性,各个地区的流行株可能存在不同的突变。这种地域性与人种的遗传背景有关,所以在印度发现的73个新型变种,在中国流行的可能性不大。这也与我国对新冠病毒疫情的防控有效性有关。

这意味着,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发的疫苗如果只是针对中国人群,那么主要关注的就是中国的流行株,而针对地域性突变株的研发可能是处于次要地位。

如果国产疫苗今后要出口到不同流行株的国家和地区,那么在疫苗研发中,就需要结合当地的流行株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研究,从而使疫苗对当地人群更为有效。

(素材来源:新华国际、央视新闻、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海外网、上观新闻等)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