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水墨进行时:2000-2019”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览共邀请57位优秀艺术家携作品参展,是广东美术馆今年开展以来邀请最多参展艺术家的展览,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水墨创作做了一次学术梳理。
人人都可以“挥毫作画”
水墨画创作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名家杰作不可胜数。然而,此次展览所展出的作品远不止于绘画,更有影像、装置等多媒介形式。在策展人鲁虹看来,水墨与油画、版画、水彩相比,并不能被纯粹地视为一个画种,而是一种中国文化认同的象征。
“它可以是形式,可以是元素,可以是很多东西,”鲁虹认为,“但究其根本,它是一种‘讲话方式’,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的,不是西方的。”
在展品《山水谱》中,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李邦耀将传统水墨画做成了一件可以“玩”的装置。艺术家按照国画必备入门教材《芥子园画谱》中山、树、石、水等经典水墨画形象,将之提取出来制成160件金属“零件”,让观众可以在磁铁台子上任意操控摆放,让每个观众都能成为“水墨画家”,自由拼凑各种国画经典元素,当众“挥毫”一番。
“看《芥子园画谱》你会发现,学中国画有很多规矩,比如画石头就有特定画法,讲究‘三抱一’、‘三抱二’。在以往学画的过程中,徒弟和师傅就只是学这些标准化的‘套路’。”
李邦耀表示,传统中国画的传承中,往往重视技法上的教学而忽略画家个人的思考与创作。而这件作品便是要“反套路”这些传统做法,让所有人都能手握这些“标准化”的零件,不学成才,直接“拼”出一张水墨画。
巧合的是,这件作品的创作时间也正好暗合本次展览跨度。
据李邦耀介绍,《山水谱》最早在2001年就有了成品,但当时受制于技术条件,只能用有机玻璃加泡沫进行展示,完全无法互动。后来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展品的材料从有机玻璃改成PVC,又进化成为现在的金属片,变得可看可玩,“或许将来还会有新的材料,谁知道?”
传统水墨如何直面当下生活?
如何直面当下生活,是当代水墨发展多年的核心议题。岭南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周湧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了一幅长达8米的《婚宴图长卷》。作品历时半年绘成,以传统白描手法结合明清木板画的形式呈现广东特有的婚宴场景,记录了广东婚宴百态,礼成、宴请、交杯等各种场景。
“水墨画有很多现成的绘画语言,写意工笔、花鸟鱼虫,这些都属于常规套路,我觉得不够挑战性。”周湧表示:“传统水墨在于画‘美’,而且都是很固定的山水、梅兰、竹菊,而新水墨不同,它能画丑画懒,能记录这个时代的复杂性。”周湧说,现代水墨强调绘画语言的实验性、强调画家个人的切入点,是和传统水墨最不一样的地方。
展览还特意展出了广东“卡通一代”代表人物黄一瀚的作品。1994年,广州美院教师黄一瀚开始用国画的传统手段直接绘画新生代。画面中,受外来生活风尚影响的新生代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如染头发、穿松糕鞋、耳朵穿洞、文身,等等,形象姿态夸张。
黄一瀚从人们的衣着打扮入手,切中时代变迁。他曾在自述中表示,新文化都是从外表的张扬开始的。“今天再也不可能出现诸如在上世纪80年代追西方早已过时的文化时尚——千万人都穿帆布衫、健美裤、羊皮超短裙的事情。这些错位的现象也表现在文学、艺术上。”
与此同时,如同都市文学在近年来的热议一样,都市化是当代水墨艺术中的一个亮眼主题。都市主题在当代水墨艺术中的出现,与我国现代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都市景观、都市生活、都市人的生活情感该如何通过水墨这种艺术形式展现,也是当代水墨艺术不断探索的思想维度。
特异独行“后岭南”已成中坚力量
时至今日,曾经师从广东著名人物画家杨之光的黄一瀚,仍被认为是“后岭南”群体中的重要成员。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艺术生态发生剧烈变化。长期受到岭南画派革新精神熏陶的珠三角青年艺术群体亦不甘落后,以身体力行,开始自身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后岭南”的美术现象。
1986年,广州美术学院青年教师黄一瀚及方土、陈侗等组织了实验性水墨群体“大阿龙画会”,试图寻找在传统国画构图形式上或者水墨的效果上的突破。1991年,黄一瀚又与艺术家左正尧、李劲堃、方土等共同提出“后岭南派”的概念,广东本土才产生真正较有影响力的“新水墨”现象。
1993年,“后岭南第一回展”在江南大酒店举行,此后,“后岭南派”接连举办了多场展览、研讨会,来宣扬其艺术理念。直到2002年9月,广东美术馆策划举办展览“现象:‘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梳理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降广东中青年水墨画创作的总体脉络。这一次展览也使“后岭南”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官方美术馆的展览中。而当年特异独行的“后岭南”画家们,现在已经成为广东地区艺术的中坚力量。
曾参与策划首个“后岭南”展览,时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就曾表示:“后岭南派”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画派”,而是一种“文化策略”。他认为,“后岭南”既是强调和借力于区域文化的某些历史渊源及现实错觉,更是凸显其超越及开放的野心和实践力量。
自“后岭南派”的概念被提出,其引发的争议不断,对于什么是“后岭南”也众说纷纭。在2017年举办又一次“后岭南”群展中,艺术家陈侗曾创作这样一个作品《寻找后岭南》,在整套瓷盘釉上绘画,以一种调侃的笔调讲述一位仰慕者寻找“后岭南”的故事。然而主人公寻遍广东所有名带“岭南”的地标,最终却只找到一位名为“侯令男”的男子。
学术与市场并驾齐驱
本次展览集中呈现新世纪以来的当代水墨。据记者观察,新世纪以来,水墨艺术就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艺术机构的重大关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及大英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相继举办展览,着重强调水墨这种古老艺术形式在当今时代语境下生机勃勃的复兴。
然而,重大机构的学术行为,往往被认为是市场行为的“风向标”。学术上的热烈讨论,多数情况是在为下一个目标板块预热。
自2013年起,当代水墨无疑是艺术市场最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年,国际两大拍卖巨头公司均相继于香港开办了“当代水墨”拍卖专场。自2015年开始,首个专注于当代水墨艺术的年度艺术博览会“水墨艺博”在香港首次举办;2019年,同样的赞助人创办“水墨现场”,进一步拓展水墨在国际市场的推广。
而在广东,对当代水墨的探讨从未停歇。广东美术馆分别于2001、2006、2016年举办“当代水墨空间”展览,集中展示当代水墨艺术作品,推进对“当代水墨”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其中,2016年的展览更多呈现了新兴媒介与水墨之间的碰撞和交融带来的跨学科实验。
如今,当代水墨也成为中国艺术走出去的一大文化招牌。2019年1月,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广东美术馆承办的“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之“岭南意象——中国广东当代水墨八人展”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展览展出李劲堃、林蓝、陈侗、梁铨、丘挺、王绍强、杨诘苍、郑国谷阳江小组八位(组)当代艺术家的33幅水墨作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发现中国水墨艺术的魅力。
在本次展览中,方力钧《2020疫》引人注目。这位以大头笑脸油画创造拍卖奇迹,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F4之一的国家画院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在疫情期间亦以水墨为工具,部分延续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刻画了与他同期成长的当代艺术界人士,如栗宪庭、王广义,等等。(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