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如敏
陶陶居的一副门联,引来城中热议。“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分寸无遗”——有读者指出,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易牙 “烹子献糜”人品恶劣,该对联不适合在公共场合悬挂;也有学者认为,易牙作为庖祖,已经是一个抽象化的符号,以今人观念去评价该对联有钻牛角尖之嫌,颇煞风景。
两方意见,各有其理。对联作为中国人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在历史上留下了大量掌故,机锋无穷,脍炙人口。但毋庸讳言,在今天,对联文化几乎只是文人间的小圈子游戏。一副门联,让人们重新发掘对联之美,这是陶陶居的意外贡献。
就这个个案而言,孰是孰非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争论中重温传统、温故知新,这是一场不需要结论的争论。此外,它带给人们的另一重启示是,所谓饮食文化,并不止于饮食本身,比如一副门联也可能成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
一副引起争议的门联不啻于一次成功的营销。从这个角度而言,陶陶居赚了。而我们不禁要联想起去年年底本报重磅推出的“再赋新词《广州好》”大型系列报道,由一个小小的创意激发全城诗意,带动市民读者用浸润着传统智慧的形式共同抒写新时代广州的城市之美、文明之光。
活动已结束,余音犹绕梁。也许陶陶居门联的这一场争议,会带来一波对联创作的高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