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倪阳:关联的力量让“此时此地此人”产生适意共鸣
2020-07-27 22:3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原来西塔的“大转身”出自广州本土设计师之手

文、图、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云
实习生 吴宇韬 潘民列 通讯员 叶青青

“每一个伟大的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建筑。”2007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罗杰斯说过一句话。的确,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独特印记,建筑是于时间之中的真实存在,因时代而不同。

7月26日(星期日)上午,“老城市 新活力——设计的力量”讲座(第二讲)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一楼多功能报告厅开讲。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AECOM 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华南区董事总经理程家龙分别做了主题演讲。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

身边项目大师作,让我们为城市留下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近期,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工作要求。

如何加强广州城市设计工作,打造更多城市精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广州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给广州开出的问卷。作为答卷人,广州探索出“身边项目大师作”的解题思路。

“为什么现在一些网红影视作品,常常选择在上海拍摄?因为上海的城市建设精品一直在累积,延续下来,就变成一个精品集聚的城市。我们对城市空间的审美需要重视,如果采取粗犷式发展,假以时日,城市空间就会趋于平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表示。

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倪阳举了一个例子。位于广州天河区珠江新城的西塔,平面是一个倒圆角的正三角形,原塔楼设计曾以顺应用地边界的角度摆放在场地东南,一个面朝向珠江。

但“西塔”作为当时广州的最高楼,即地标建筑,对于广州沿江界面和城市中轴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倪阳认为,“西塔”辐射的视线以及空间区域,绝不止于场地红线的方寸之地,而在于更加广阔的城市结构之中。

基于这一认识,一个大胆的想法由倪阳提了出来:将“西塔”平面旋转一个角度,由“一面”平行珠江变成“两面”指向珠江,这一旋转,不仅使得原本略显板直的沿江立面变得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而且为西塔增加了三分之一、近9万多平方米的向江面使用面积,为西塔提升了20多亿的价值。

精巧的改变,带来精品呈现!这样的巧思巧虑,还体现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承接的许多项目上。倪阳认为,不盲从、有态度,是有责任设计师对一座城市应该做的事。“因为有为城市留下精品的意识,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就会多花一点时间,在创新上多一点努力,结果自然就会不一样。”

静谧的关联的逻辑就在那里,等待我们去证明挖掘

如果,要您用一个字来形容广东菜?答案会是什么呢?一位粤菜大厨说:“甜”。作为在广东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一定明白这其中“甜”的真实含义:即新鲜食材中原汁原味的“鲜甜”。 

这一概括让人醍醐灌顶,只是体现“甜”的方法更精妙:粤菜大厨说,精髓却在对“盐”的调度上,如何吊出鲜甜的味道,靠的是厨师对“咸”的拿捏。这位厨师的话简洁而深奥,其背后的哲学正是“关联”。新鲜食材与鲜甜口味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明了恰到好处的“盐”,才是这种隐性关联得以显化的关键,这与建筑创作何其相似。

“建筑坐落在环境中,与时间、场地、人的活动也存在着许多静谧的关联。而建筑师所要做的,恰如粤厨对‘盐’之琢磨,是通过对设计的拿捏,将这些静谧无声的关联调度起来。”倪阳告诉记者。

事物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因果关系,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如1+1=2,清晰简明。还有一种就是关联关系,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不甚明显,却又复杂、深刻的结构性和相关性,不能完全清晰地以逻辑来理解。

“建筑设计就需要调度这种关系,理性的同时,还有偏向人文的意义。”倪阳举例说,如岭南气候闷热、多雨,于是通风、遮阳、采光、防潮就成为当地建筑设计的对策。不同的地方对气候都有自己的一种质朴适应,建筑就与当地气候产生了关联。

其实,在建筑设计中,我们也能找到许多关联的例子:例如机场的选址不应选在容易起雾的地区——这是与地理气候的关联;大型购物中心的溜冰场既要大面积采光又要减少辐射,一般不应设置在靠西侧的位置——这是与日照的关联;不对称的比赛场地会由于采光差异造成比赛的不公平——这是与人的感受的关联。

“建筑也是宇宙万事互联之网的一部分。用这样的视角来思考建筑,就会发现建筑与周边事物间所隐匿的关联性。‘人、场、时’是建筑系统里隐匿的关联性要素,它们构成了建筑的关联性整体。但正因为它们是隐匿地关联,所以,需要设计师去用心挖掘和证明。”倪阳说。

好的建筑应当尊重历史面向未来,更要立足当下

罗杰斯曾说,每一栋伟大的建筑,在其自身所处的时代都是“现代建筑”。确实,建筑师应当尊重历史,面向未来,但更要立足当下。众所周知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的设计,就体现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对这一观点的真实表达。

“首先,对‘场地·氛围’进行了慎重的思考。基地内现存司令部、岗楼、细菌试验楼、四方楼、动力锅炉房等较多罪证遗址,我们选址场地东南角,让新植入的‘黑盒子’与遗址建筑群共同围合成一个空旷的广场,自身低矮宁静地斜卧在广场的一边,以此建立联系,直面却也不至于冲突。”倪阳解释道。

值得一提的是,“黑盒子”上还有两道相互垂直的切口,一条指向西边入口广场中的遗址岗楼,另一条指向北边细菌试验楼旁的锅炉烟囱(当时用以焚烧被试验残害的遇难者尸体)。倪阳表示,该设计是希望通过这些新建筑与场地现状遗存之间的关联,营造出这个特殊的主题性场所氛围,在相对冷静的时空对话中,表达出一种客观揭露真实的历史态度。

时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一方面它是线性的,连续、均匀且无尽永前,标志着事件的前后关系,也刻录着事件之间的相对“距离”。如何做出“尊重历史,面向未来,且立足当下”的建筑呢?

倪阳认为:建筑中的“此时”,亦是关联着当下的时代条件、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发展,所以,对建筑时间性的思考,我们需要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重视角来把握。在“此时、此地、此人”的建筑关联系统中,建筑师的“拿捏”,就是那个打破混沌,产生秩序的创造性能量。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