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晶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仍在持续,此前一段时间,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被动休假”的状态。
7月25日,上海西岸美术馆自疫情以后的首个展览,也是其建成以来首个独立策划的展览——“静默长假”正式对外开放。展览将持续到9月6日。
本次展览邀请了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以每人一件(组)作品的形式,通过绘画、装置及影像等不同艺术媒介,并结合艺术家采访视频与文献,试图在公众面前呈现艺术家对于“静默长假”的思索与态度——艺术不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种语言,一种共同的身体和精神交流方式。
疫情与生机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郝亮的绘画作品《枯树赋》,幽暗清冷的画面,呈现出艺术家眼中因疫情而变得毫无生气的城市街景。而就在这幅作品旁边,陈飞的《静物》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生机和烟火气,绿意盎然的蔬菜瓜果随意散落在桌面,和眼下充满活力的盛夏不谋而合。
艺术家张洹试图在特殊时期里探讨某些永恒的主题,他认为“爱”是宇宙间永恒的力量。在这次展出的作品《爱No.9》中,细密的红色线条占据了白色画布,形态像一颗心脏,而线条之间又充满牵引。张洹并不想明确作品中具体的物件,他说这幅画和外物无关,和他的内心有关。
变与不变
在展览中,艺术家们大多延续了以往的艺术语言,而特殊时期给他们的艺术表达带来了新的内涵。比如施勇的新作《2020新“抽象”字体研究——全 王 求 化》,反思了疫情对全球生活造成的变化。随着疫情的发生,世界各地断开了联系,甚至彼此之间产生了隔阂,施勇将“全球化”三个汉字进行拆解,将闭合的壁画构成新的字体,以此反映世界所发生的变化。
丁乙的《十示2020-11》延续了他的“十字”符号,作品以青色、柠檬黄为主色调,辅以灰白,并融合点彩画的技巧,由此产生的色彩效果给观众带来一种“希望”。
疫情期间,丁乙还是希望能尽量到西岸的工作室进行创作工作,他也因此见证了这段时间西岸的变化。“从最开始园区封闭完全没有人员进出的状态,到后来美术馆和画廊慢慢重新开门,直到现在游客重回西岸,有的看展,有的在黄浦江边休闲。尤其最近,到了周末,西岸一带就有好多人野餐和运动,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乔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艺术家陈维的《破裂球场》摄于他在北京的工作室,在他的作品中,摄影图像与装置合二为一,他试图构建一个特殊的“舞台”,去表达临时性与脆弱性。与此同时,他还展出了《故障》系列的两件作品。
反射在墙面上不断变化的LED灯光让人头晕目眩,让人联想到疫情期间的停滞与背后更多的“暗流”。“我们都被巨大的情绪笼罩着,被隔离,像是滞留在世界的暗面,”陈维这样解释自己的作品。
【延伸】亲子展览“穿越”
虽然全球疫情还未结束,但人们的生活正在逐渐恢复常态,“静默长假”的开幕,也意味着这座城市那场特殊的长假已经结束了。
从今天起,西岸美术馆还在其为儿童专设的“游乐场”区域呈现亲子展览“穿越”。该项目也是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合作项目的一部分,由法国艺术家弗朗索瓦丝·佩特罗维奇带来的大型装置作品,带领大小观众开启冒险之旅。
步入“穿越”展厅,带着神秘微笑的红色巨型人脸引人注目,三米高的蘑菇,小小的猩猩,巨大的手套,鹿头及雪人等待大家的邂逅。十余个突破常规的角色,构成梦幻般的森林。
漫步其中,你将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仿佛成了通过“兔子洞”穿越到仙境的爱丽丝,周围的一切变得比例倒置、光怪陆离而又充满趣味。(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