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大海 实习生 郭妍欣 陈柳余 通讯员 刘智慧
7月23日,珠江投资大数据中心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惠州惠东举行。根据惠东县人民政府与广东珠江投资管理集团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位于惠东县白花镇携手共建珠江投资大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预计达50亿元,占地约200亩,规划建设3.5万机架。
事实上,这是今年以来落户惠州的第4个“巨无霸”数据中心项目,4个项目均位于惠东县白花镇的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内,预计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将在今年内陆续动工建设。根据省工信厅《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年)》,惠州已成为大湾区内大体量、高投资的数据中心安家落户的绝佳选择。短短十数年间,惠州能够吸引产业的从鞋厂、服装厂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跃而变,直指高大上的信息产业,其营商环境、硬件设施的进步可窥一斑。
然而,数据中心落地,只是惠州打造“湾区智谷”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多位专家建议,未来,惠州要立足当下、量力而行,当好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角色,充分利用、转化好深圳、广州的科技成果,做好创新协同工作。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可以预见,“湾区智谷”,将成为惠州的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实地走访
数据中心撬动数百亿产业
烈日当头,沿着公路向前行驶,位于惠东县白花镇的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一望无际,这里正在进行土地出让和“三通一平”工程。几个月后,这里就将有5个超大型规模的数据中心同时动工建设;几年后,这里将气势非凡,成为数以十万计标准机架式服务器的安身之所。
自4月中旬以来,中国移动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中心、云宏数据中心、润泽(惠东)国际信息港、珠江投资大数据中心4个数据中心项目纷至沓来,相继落户惠东县,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其中,最早落户的中国移动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中心计划投资50亿元,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建成后提供3.2万架装机能力,将成为区域内最高标准的数据中心,预计每年为当地创造产值约32亿元,带动380亿元的相关行业扩张,辐射东南亚。
“我们今年的目标是5个数据中心签约,5个动工。所有的数据中心都汇集在一块产业园内,届时动工场面将非常壮观。”惠东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除了刚刚签约的珠江投资大数据中心,此前已签约的中国移动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中心将于9月动工建设,云宏数据中心以及润泽(惠东)国际信息港预计将于12月动工建设。“目前,我们正积极与阿里巴巴等10家行业重点企业沟通对接,年内再争取1个优质数据中心产业项目动工建设。”
为何这些大体量、高投资的数据中心扎堆在惠州安家落户?该负责人介绍,这有赖于日前广东省工信厅《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年)》制定的“双核九中心”总体布局:未来,广州、深圳“双核”原则上只可新建中型及以下的数据中心,而省内新建的超大型、大型、中型数据中心原则上布局至惠州(惠东、龙门县)等9个中心,包括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应用。惠州毗邻广、深,基础优良,自然成为数据中心落地湾区的第一顺位选择。
“惠州建设大湾区数据中心和5G基站,既是产业布局需要,又满足城市服务,还是提升未来新兴产业的支撑点。”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克科向记者介绍,数据中心和5G基站等“新基建”的布局虽然不能直接推动产业的升级、发展,但其资源能间接吸引企业在惠州落户,对惠州未来的产业承载、升级有很大帮助。
循序渐进
早期聚焦劳动密集型产业
今日的岭东雄郡频频牵手高新信息数据企业,可谁能想到,短短十数年前,惠州给人的印象依然是一座聚焦于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城市。“2005年我刚来惠州的时候,印象中到处是鞋厂、服装厂,小区里的保安都想着去鞋厂干活。”惠州学院经济学博士、教授李普亮回忆,他初到惠州时住在金山湖附近,当时还没有金山大道,住所附近一片荒凉,周边零散分布着服装加工、玻璃加工、家具加工等粗加工厂,工人也不多。
李普亮做过相关调研,当时惠东制鞋作坊产品制作简单,粗加工、门槛低、从业者技能不高。如今,由惠东政府牵头,惠东鞋业与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合作成立的“惠州学院惠东时尚创意学院”正在积极建设中。过去“一把锤子、一把扳手、一桶胶水”的劳动密集型手工作坊,正在悄然升级成长为“中国时尚女鞋之都”。
这正是惠州工业产业发展的一幕缩影。“惠州早期工业基础薄弱,加上外资初引入,出现‘饥不择食’的现象很正常,大钱暂时赚不了,就先赚小钱嘛!”惠州市政府顾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解释,地区产业的发展总会经历“饥饿期”和“减肥转型期”,不应该戴有色眼镜看待这类粗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际上,惠州对劳动型密集型产业的承接与当时全国产业的大环境息息相通。
“不仅是惠州,当时的深圳、东莞,乃至全国都面临这种低端产业承接的情况。”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院院长胡刚介绍,改革开放初期,承接外来低端产业以促进发展的举措,与其说是形势所迫,不如说是顺势而为。惠州就依靠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制造业,大力发展了服装、电子、纺织等轻工业为主的外向型工业体系。
“产业的发展不是跳跃式,而是梯度式的。”胡刚回忆,20世纪80年代美国熊猫汽车项目落户当时的惠阳县,是规模极大的外商投资项目,最终却不了了之。“这与当时不够成熟的营商环境密切相关,但熊猫汽车厂的失败教训,也为惠州后来的产业转型提供了经验。”
协同创新
当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新基建项目落户惠州,与本地的产业如何共存,又会给惠州带来什么?丁力曾多次参加惠州的城市规划工作,对惠州了解颇深。他建议,从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定位”入手,分析、权衡、确定好惠州产业在大湾区产业集聚地的确切定位。“大湾区的高级科创中心位于创新链的后端,重点在于协同创新,惠州在其中充当的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角色。”
“惠州目前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可能性不大,利用好深圳、广州的创新优势,做好创新成果的转化,会是一个好的切入口。”丁力直言,惠州的R&D指数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较低,这一指标在珠三角地区排名较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丁力强调,科技创新切勿好高骛远,惠州要量力而行,立足当下,充分利用、转化好深圳、广州的科技成果,做好创新协同工作。
“现在的数据中心、5G基站不见得比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高级,数据中心只是资源库,是前台,更核心的技术还是在深圳后台。”丁力认为,产业升级意味着脱胎换骨,需要专业人才、专业模式、专业机制整体的汇总,不是单纯引入资源库或承接产业就能做到的。 惠州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黄忠平也认为:“‘新基建’的优势需要经过时间沉淀才能得到展现,吸引更多企业项目落户才是王道。”
“说到底,产业的发展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自身的内部驱动。”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克科表示,开放的营商环境在吸收优质企业的同时,也会倒逼企业创新升级。他建议惠州尝试构建出自己的产业链内环,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尤其要理清自身产业定位,借助毗邻深圳的区位特点辐射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
【他山之石】
专家建议:
惠州效法东莞,搭深圳创新快车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大海 实习生 郭妍欣
“深圳、东莞在过去都隶属于惠州,和惠州的产业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少专家认为,东莞作为珠三角地区经济最为活跃的五大城市之一,可以说是珠三角产业转型的缩影,其探路经验对惠州今天的产业转型发展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专家们认为,惠州应该效法东莞,搭上深圳的创新快车,厘清自身定位,同深圳加强做好产业分工,增强认同感,“背靠大树好乘凉”。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平台搭建好了,企业、人才自然就吸引过来了。”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院院长胡刚介绍,东莞产业得以升级换代,与其技术平台——东莞松山湖高新科技创业生态园区的搭建密不可分。“该园区吸引了华为等35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华为系入驻的第1年就为松山湖带来了3万高新科技人才,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6%,龙头企业对城市产业的发展可见一斑。”
“钟灵毓秀的惠州同样也能打造出一张属于自己的‘科技名片’。”胡刚曾多次到惠州实地调研,对惠州的自然环境印象深刻,尤其钟爱西湖风景。他认为,惠州环境宜居、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土地面积广阔且价格低廉,要紧紧把握优势,提供良好服务,招揽人才,承接更多高新企业落户。
惠州学院经济学博士、教授李普亮也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他认为,目前惠州市提出的“3+7”工业园构想如果顺利完成,就能为惠州市的产业转移提供了一个好的跳板。近日,有媒体分析显示,惠州名列2019年全国流入人口最多城市排行榜的第10位,力压一众省会城市。李普亮提出,在牢牢抓住深广港的高新技术资源,充分发挥三地对惠州的良好扩散效应的同时,“要警惕回波效应的产生,避免惠州已有资源、人才的流失”。
“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做好高新产业的承接才是要义。”胡刚建议,惠州要立足当下,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建设轨道交通,围绕轨道交通做好布局工作,让企业在交通要道附近落户,便利出行,牢牢抓住区域优势,“让惠州做深圳的人才‘后花园’”。
【文脉众议】
潮起海天阔 扬帆正当时
作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惠州市有5000年文明史、1400多年建城史,直到近代,惠州一直是东江流域的中心城市、粤东重镇。
改革开放初期,地理位置最好的深圳、东莞先后独立划出,惠州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了以服装、电子、纺织等行业为主要支柱的外向型工业体系。
1991年,中国大陆第一把以国际标准制造的吉他,诞生于惠阳秋长,经过多年发展,如今惠阳吉他产量已占据全国的60%、全球的25%。惠东鞋业从起步时期的“一把锤子、一把扳手、一桶胶水”的家庭手工小作坊成长为“中国时尚女鞋之都”。TCL、德赛、华阳等企业励精图治,成长为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
2002年11月1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在大亚湾畔打下第一根桩,吹响向世界石化产业进军的号角。这一时期,基础薄弱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陷入“缺芯少魂没面子”的困境,仲恺高新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芯”方面,引进了展讯通信、佰维存储、万泽美浦森、组合科技等芯片研制企业和项目;在“魂”方面,引进了SAP、文思海辉、软通动力等多个软件开发、应用及培训项目。在“面子”方面,引进和培育了旭硝子、信利、TCL模组整机一体化(面板)项目,一定程度上补齐产业链的短板和配套体系,“有芯、有魂、有面子”的电子信息产业焕发无限生机和活力。
在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李贻伟书记提出“岭东雄郡竞一流”的奋斗方向: “不仅要传承老一辈改革开放先行者‘敢为天下先’‘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胆略,更要发扬‘岭东雄郡’的雄武气魄,拿出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精神,争取跻身全省领跑者方阵。”
此时,惠州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和东南亚等国家相比,中国低成本优势在逐渐丧失。部分企业技术落后、创新不足,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竞争沼泽之中,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模式难以为继,订单锐减,产能过剩,更多劳动力流向高端产业。
惠州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既有企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再造,鼓励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加大科研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以及加强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调动社会力量组建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引导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型升级,由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低附加值生产向高附加值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同时,从被动承接产业转移到主动对接高新创新资源转变,以超前眼光、超人胆略布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产业领域。
事实胜于雄辩,历史,总是在重要节点展开新的征程。今年恰逢惠州城市得名千年,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岭东雄郡――惠州一次次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2020年惠州重点建设项目共252项,总投资4828亿元。中国移动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中心、云宏数据中心、润泽(惠东)国际信息港密集落户惠州,总投资超过150亿元,大湾区数据产业园呼之欲出;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开工,总投资56亿美元的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签约,世界级的项目再掀行业巨浪;国务院同意惠州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总投资100亿元的惠州市跨境电商产业园签约,为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和动力;总投资超200亿元的星河(惠州)人工智能产业园动工,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惠州湾产业新城签约……惠州以其独特的产业布局和全新的智慧业态,在大湾区区域经济中独树一帜,彰显惠州城市脉络中蕴含的敢为人先、敢闯敢搏敢担当的雄武气质!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风起云涌之际,让我们一起拼搏进取,展露英雄本色,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直济沧海,展现岭东雄郡的光荣与梦想!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