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顶尖技术联合摘下气管肿瘤“王冠”,全球首例!
2020-07-22 18:1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微微创”技术加持下,广医附一顺利完成气管肿瘤领域最难的主气管隆突重建术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韩文青
图/受访者提供

症状隐匿、部位特殊、难度很大——这些都是气管肿瘤的特殊“标签”,气管肿瘤手术也因此被称为胸外科手术领域的一枚“王冠”,是一道公认的难题,在全球能够熟练开展腔镜胸段气管外科手术的医疗单位并不多。

继成功开展机器人“无管”气管重建手术、次级隆突重建手术之后,7月1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再次攻坚克难,联合免疫治疗,由机器人“主刀”,在裸眼3D辅助下,利用最先进的“无管”技术,在“微微创”技术加持下顺利完成气管肿瘤领域最难的主气管隆突重建术,据文献查证,全球尚无此类报道。

肿瘤正好堵在气道

33岁的宋小姐最近一年来常常感觉到胸闷,尤其是活动后会出现气喘、气促的现象,而且症状越来越严重,当地医院检查发现,有一个巨大的肿瘤堵在了她的主气管与支气管的“三岔口”处,也就是隆突位置。

长在这么特殊位置的肿瘤个头可不小,严重堵塞了两侧的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几乎90%被堵塞,这也是导致宋女士呼吸不顺畅的根源所在,如果不尽快手术切除,肿瘤继续生长,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气管隆突肿瘤切除是胸外科最高难度的手术,手术技术、吻合重建方法十分复杂,对麻醉技术、术后管理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国内外能够使用腔镜完成此类手术的医疗单位并不多,宋女士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答案都是“无能为力”。

 6月下旬,宋女士来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于病情复杂,何建行教授立即组织了科内会诊讨论,考虑到肿瘤体积太大,无法直接进行切除,建议先通过免疫治疗手段,将肿物尽量缩小,为开展手术创造条件。

经过两个阶段先进的免疫治疗之后,宋女士气管里的肿物明显缩小。综合评估之后,何建行教授团队给她制定了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患者很年轻,我们希望在根治前提下,尽可能减轻对患者的创伤,提高她手术后的生活质量。”

何建行教授团队骨干成员、气管外科专家李树本主任医师说,团队提出采用全球最新一代机器人手术系统,结合“无管”及裸眼3D技术,将肿瘤切除后再给她重新建立一个“三岔口”,保证正常呼吸,实现快速康复。

“我们一直致力于气管外科手术的攻坚克难,而且已经有成功完成同术式的气管重建、次级隆突重建的实践,站在这多年成功经验的积累上,我们需要垫垫脚、努力够一够,还是很有希望摘下气管肿瘤‘王冠’上的那颗‘明珠’”。

据医生介绍,气管隆突部手术至今仍被认为是外科领域的复杂手术,“迄今为止,尚没有人工气管问世,这就成为气管外科手术的难点。”在手术过程中,气管切太多则可能无法拉伸完成后续的缝合,而且气管隆突位置本身的操作空间就非常狭小,周围又布满重要组织,即使传统大开胸手术也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由于气管是人体供氧的主通道,手术过程中气管隆突部位切断后,为保证患者正常供氧,在传统手术中需要将供氧的管子经口腔、胸腔反复交替插入,给患者的气管造成较大的损伤,还存在肿瘤细胞剥离、破裂等风险,对手术医生来说,这条额外的管子会阻挡手术视野,造成操作不便。

何建行教授首创的“无管化”技术则非常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不仅术中无须气管插管,术后还无须放置胸腔引流管和尿管,减少插管对气道的损伤,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联合最先进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则可以实现精准切除、精准缝合,让“微微创”成为可能,最大程度上减轻对患者的创伤。

7月15日,何建行教授带领团队为宋女士成功开展了这项高难度手术,不仅完整切除肿瘤,而且重新建立的主气管“三岔口”可以保证患者日后的自由呼吸,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据文献查证,在全球范围内尚未有此类手术的相关报道。(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