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长江洪水改写了南京水文史最高纪录:10.26米,超过了刻在下关江面石碑上的“1954年10.22米”。为迎击严峻的防汛抗洪考验,江苏省升级长江南京段洪水红色预警,南京市启动了今年首次全市防汛Ⅰ级应急响应。
18日下午,天空阴沉、时飘小雨,南京中山码头附近的江堤反而显得格外“热闹”,冒雨“看水”的民众络绎不绝,运输防汛物资的卡车和警车穿梭往来。
在始建于1912年的南京潮水位站外,黑色大理石纪念碑上刻着“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七日测记最高潮水位十点二二米(吴淞基面)”,这个历史记录在2020年7月18日的7时50分被打破。叠加了暴雨、农历天文转潮以及长江大流量来水的压力,长江南京潮水位在当日早晨达到了10.26米的历史极值。
1983年就到站工作的老站长孔溶溶一早被请到了站上,尽管在这个站工作了数十年,她是第一次看到这样高的水位。孔溶溶指着水中自动测量水位的蓝屏告诉记者,“在电子屏下方的三杆桩中间,竖着水位标尺,过去测量水位,都是拿着望远镜远距离监测标尺,远不如现在的自动测量仪准确和实时。”
据其回忆,“长江水位正常大约在7米左右,枯水期一般在3米左右,历史最低点只有一米多。”平时站在江边亲水步道看是小二楼的水位站,在暴涨的江水中,俨然成了江中楼阁。
在水位站附近,一些好奇的大人和孩子爬上江堤观看这一历史性的高水位。浑黄的江水淹没了江堤外的亲水步道,沿江的一排杨柳只剩下树顶在水上漂浮,所幸,江水距离江堤顶部还有一些距离。
从高空看,这段长江的宽度明显变宽,江中小岛的面积已大幅“缩减”;在秦淮河进入长江的三岔河水闸附近,可以看到秦淮河的宽度也突破了水闸的范围,蔓延到河岸。
与江堤隔了一条街的防汛应急值守点内,南京市鼓楼区下关街道城管科科长潘金堂从7月6日起就驻守江边。他告诉记者,17日夜南京暴雨黄色预警,巡防人员每隔一个小时不间断巡逻长江江堤和秦淮河两岸,要求任何水情险情都第一时间到位。
“我们管辖的2.1公里长江南段沿线防汛,是从外秦淮河入江口到南京长江大桥下,也是长江南京段闸口最多的一段,有22个,早在江水超警前已全部封堵。但是为了安全起见,自防汛以来,还对包括中山码头在内的多个重点闸口进行了江堤内外围堰保护,防止大堤内外水位落差造成压力。”潘金堂介绍。
尽管从中山码头看两侧的江边路,早已不见前夜大雨滂沱的积水,显得一如往常,但就在记者采访的短短十多分钟中,每隔几分钟呼啸而过、满载防汛沙土的重型卡车和穿梭往来的巡防车辆,还是显示出全城防汛Ⅰ级应急响应的紧张感。
就在一天前,中国水利部通报长江2020年第二号洪水已经形成,同日,淮河发生2020年第一号洪水,安徽省部分地区在18日遭遇了连日暴雨,对处于长江下游的江苏南京来说,在平静中严阵以待更严峻的抗洪防汛考验。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