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钢笔画出的宋代水墨和明代佛陀?艺术家林国成个展开幕
2020-07-07 21:3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将古代山水画重新进行翻译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实习生 杨喜茵
图/广东美术馆提供

7月7日,艺术家林国成个展“墨滴星河:林国成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展览主题源于艺术家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思索,尝试探讨人对天的观察,人与天、人与宇宙的关系。展览将持续至7月29日。

在林国成看来,天人关系构成了我们整个文化的根基。展览由两大版块构成:“神秘与未知”主要呈现了人与天、人与未来、人与科学之间的各种神秘未知;“器物与图像”则通过对传统与器物图像进行再创造呈现人对传统和过往多维时空的思考。

《变体岸溪图》

《变体岸溪图》灵感来源经典宋代山水作品。艺术家在原画主体的基础上作出改造,加入现代视觉经验——几何结构。“今天我们的城市视觉机构建立在几何之上,这是过去没有的。这幅作品是我将古代山水画重新进行翻译。”

生于70年代的林国成其艺术观构建主要源于儿时的家庭氛围及后来的自我成长。少年时代他步履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游历,眼见,写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林国成不仅尝试着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并将后来在美院进修过程中潜心钻研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古代画论充分与眼见之景结合起来,感受古人画观的当下体验。

《波与褶皱的仿明代佛画》

林国成接受正规艺术专业教育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认为,林国成的创作没有被禁锢在院体恒定的标准内,背包客般的阅历让他在面对画面时总不自觉地回归淳朴的自然,生活激启他对艺术进行持续的冥想,无论古老的星象道学,还是西方的素描版画。

《白驹过隙》中的马,被艺术家以留白的方式呈现。画面主体从古代走来向现代走去,最终回到自然的状态中。而《波与褶皱的仿明代佛画》则描绘达摩在树下的传说图景,然而艺术家将达摩放在一个电磁波褶皱空间中,让现代社会的日常感受与古代佛教画产生融合。

《白驹过隙》

王绍强表示,林国成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古代画学意境的探索中,充分发挥硬笔和软笔工具的双重特性,结合中西不同语境对造型和用线的理解,在无限延展的平面上呈现不同思想空间中的线性艺术,及其与水墨共筑的当代实验场域。(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