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志文
温建敏 张韬远 莫谨榕 陈强 张文 姜雪媛
总书记金句
——2018年10月,习近平在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考察时指出
岭南民居、舞榭歌台,粤剧的韵律从位于广州荔湾永庆坊内的广东粤剧艺术博物馆悠悠传出;另一边,相隔30公里的佛山顺德水藤村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则传出了小小萌娃练习咏春拳时发出的洪亮喝喊声……
6月中旬,记者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脚步,走访了广州荔湾永庆坊和佛山顺德水藤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近年来,广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上两个场景,正是广东系列振兴文化措施的缩影。
广东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发展,以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把文化强省建设作为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实现了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绣花”式微改造让文化延续
逛传统民居,听粤剧韵律,观李小龙祖居,周末的永庆坊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经历微改造之后的永庆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永庆坊位于广州市最美骑楼街——荔湾区恩宁路,东连上下九地标商业街,南衔5A级景区沙面,是极具广州都市人文底蕴的西关旧址地域。
该区域有广州保存最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和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国建筑,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粤剧曲艺、武术医药、手工印章雕刻、剪纸、西关打铜、广彩、广绣等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曾在此集聚发展并发扬光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块成为了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辖区之一:辖内危破旧房密集,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2015年8月,永庆坊举行了微改造试验区招标,根据“修旧如旧,建新如故”原则,对其进行了“绣花”式的微改造。
2016年10月,永庆坊一期正式对外开放。经过一年多的改造,永庆坊从一个危旧房集中的片区,摇身一变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地标,还采用市场化运营的方式,为老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改造后的永庆坊,实现了“西关风味”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街区内的李小龙故居、粤剧艺术博物馆、西关大屋、牙雕、广彩、广绣展示店和潮流文创店、网红咖啡厅、时尚民宿错落有致。
游客在永庆坊内既可以体验纯正的“老广”味道,探寻骑楼古屋,也可以打卡网红潮店。
“最近几年,这里变靓了很多!”70多岁的永庆坊老街坊黄树清在谈及永庆坊改造时激动地表示。他说:“改造之后,这里水变清了,房子变整洁了,游客也多了,我看了心里高兴!”
据了解,承接一期改造的成功经验,永庆坊活化提升项目(二期)于2018年12月开展改造工作,整体计划于2021年底前完成。
“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人的延续,而不是说仅仅保留建筑的风格。”荔湾区住房和建设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认为,只有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居民,活生生的历史才能够在这里延续。
村民追求文明生活新风尚
“我从针织厂退休好多年了,现在每周都过来上课,不仅厨艺越来越高,还交到了很多好朋友,我们都很喜欢这个课程……”村民罗阿姨一边包着粽子,一边开心地和记者分享她的开心事。
这个让罗阿姨每周都过来的地方,是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水藤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
水藤村占地面积5.56平方公里,有住户2717户,户籍人口9720人和超过30000名流动人口,人口规模已接近中型小镇的人口基数。
面对如此稠密的人口,如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成了水藤村亟需解决的难题。
为了给村内各类文化协会提供活动空间,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水藤村将村里敬老院旧址改造成党群服务中心。
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据介绍,它内设藤溪书画社、藤溪曲艺社、水藤村龙舟协会总会、乐从镇黎时煖老人大学水藤分校、水藤村秦氏咏春拳馆、水藤足球协会等多个功能室。
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传出的粤韵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二楼的粤韵坊是藤溪曲艺社的驻点场室,曲艺社成立于1996年,由藤溪片区一群粤曲爱好者组成,后来曲艺社逐渐壮大,在20多年时间里几经搬迁。
2018年8月,曲艺社响应水藤村委“党建引领,融合创新”的发展号召,搬迁到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曲艺社发展由此上了一个新台阶。
“(曲艺社搬到这里后)不仅场地变大了,而且设备更好了,加入艺社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我们已经有20多个常驻社员!”粤韵坊常客、水藤村村民梁伯说起这个变化时,脸上挂满了笑容。
这些协会组织逐步发展壮大,举办的活动精彩纷呈,很好地满足了村民多样化和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多位村民表示,在这里,他们享受到了更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服务。2019年以来,水藤村实践站共举行18场次活动,参与人数达47600人,开启了追求文明生活的新风尚。
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结硕果
近年来,广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加快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在繁荣文艺创作生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817.17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7,规模总量连续16年位居全国首位。同时,广东注重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目前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均占到全省的90%以上。
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同时,广东推出一系列“文化惠民”措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广东站在高起点谋划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崭新格局,通过大力创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制、扶持和培育群众文化品牌、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文化需求、以智慧服务实现升级等手段,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广东,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325.86平方米。目前,全省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3个、文化馆145个、博物馆22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721个(覆盖率达到99.62%)。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丰硕果实,化为全省百姓可实实在在感知的身边事、寻常事,为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食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名词解释】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管理和保障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食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数说小康】
●在广东,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325.86平方米。目前,全省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3个、文化馆145个、博物馆22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721个,覆盖率达到99.62%。
●2017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817.17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7,规模总量连续16年位居全国首位。
【群众心声】
我觉得小康生活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还要追求精神上、思想上的丰富,具体来说就是人们乐于参加志愿活动,能够主动去帮助别人。
——水藤村村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黄志鹏
我心目中的小康生活,就是希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能够喜欢粤剧,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人们拥有更高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
——永庆坊某服装店店主张小姐
【小康典型】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水藤村:
家门口的文化活动人气旺
清晨,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水藤村的村民罗阿姨便来到村里的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每天来中心参加活动,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2019年4月,5000平方米的水藤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挂牌,进驻的十多个各类协会组织与社工机构、志愿者通力合作,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健身娱乐、书画、曲艺、厨艺等课堂。
今年6月13日下午,记者走访了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看到亲子课堂上,一群奶爸奶妈认真学着婴幼儿的营养搭配;咏春坊里,小朋友们认真地打着咏春拳;党群书社里,不少村民正认真读着感兴趣的书籍;粤韵坊里,粤剧爱好者们登台演唱……
有了水藤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后,乐从镇的藤溪艺社、狮子会乐家服务队、睿航社工等一大批组织也慢慢在此集聚。
实践站还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将多个志愿服务队伍整合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总队,下设雏鹰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耆乐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和协会志愿服务队,人数近300人。同时孵化出耆乐丝网花协会等协会组织。
这些组织和机构在不断满足村民多样化和高层次的需求的同时,还让村民群众深刻地享受到更专业化和精细化服务。
如今,水藤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日的活动十分丰富。蒙少致是当地一名年近七旬的退休老人,退休后,她成立了耆乐丝网花协会并担任会长。
在她的带领下,一批老年村民每天来这里一起动手做手工,卖出的钱也都拿出来做公益。“以前想要参加活动还要跑到镇里,对于老年人有很多不便。现在实践站就在家门口,我每天在这里的时间比在家还多。”蒙少致说。
村民罗顺甜爱好厨艺,实践站的厨艺班里请来顺德各大酒店的大厨传授技艺,每次都必有她的身影。有时候技痒了,她还会跟几个姐妹一起从市场买菜到学膳堂制作,煲的汤则经常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滋补身体。
目前,水藤村正在以水藤公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阵地,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主题公园,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生活。
【人物专访】
七旬粤剧发烧友梁伯:
不少年轻人耳濡目染爱上粤剧
今年70多岁的水藤村村民梁伯,是一名纺织厂的退休工人,平时闲来无事喜欢到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粤韵坊,跟其他粤剧爱好者一起唱唱戏听听曲。
据梁伯介绍,他所在的藤溪曲艺社成立于1996年,由藤溪片区一群粤曲爱好者在“赞育善堂”组成。后来曲艺社逐渐壮大,原来的地方容纳不下,又于2009年迁至现灯光夜市后面。“但是搬来搬去,我对环境始终不是太满意,不过也没其他办法。”梁伯告诉记者。
2018年,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后,曲艺社响应水藤村委“党建引领,融合创新”的发展号召,于当年8月搬迁到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
“(曲艺社搬到这里后)不仅场地变大了,而且设备更好了,加入曲艺社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我们已经有20多个常驻社员!”梁伯说起这个变化,脸上挂满了笑容。
梁伯介绍,藤溪曲艺社现在每逢周二、周三晚都在粤韵坊举行活动,活动要么是参加义演、要么是与其他曲艺进行联社等。“没接触粤剧之前,我平日的消遣就是吃完饭散一下步,现在我可以常常和老街坊一起探讨粤剧文化,日子比以前快乐多了……”梁伯表示,曲艺社每次活动他基本上都会参加。
让梁伯感触颇深的是,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落成后,已成为当地村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服务中心不仅有粤剧班,还有运动场馆、图书馆、武术室、舞蹈室等。来来往往的年轻人多了,不少年轻人在粤韵坊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也慢慢爱上了粤剧。对此,他认为,好的环境具有凝聚力,能让人们聚在一起。
“有了党群服务中心,我不担心粤剧在水藤村会无人传承啦!”梁伯开心地说道。
【评论】
以文化小康助推全面小康
近日,55岁的东莞外来工吴桂春在图书馆的一则留言感动了全国人民,他说“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在万千网民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关心下,吴桂春有了一个“暖”结局,他找到了新工作,可以继续留在东莞,继续在图书馆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暖心新闻的背后,正是广东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广东大力推进“文化惠民”,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弥补区域、城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切实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特别是把外来工的文化生活也纳入文化建设的计划中,外来工可随时到文化站、图书馆等处读书、看报、上网,为外来工打造精神家园。
在物质生活条件普遍得到较大提升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显得更为迫切。广州永庆坊城市微改造“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顺德水藤村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们记住乡愁”,显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的广东,在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上,也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才算真正实现小康生活。(羊城晚报评论员 温建敏)
总策划 | 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 | 孙璇 林如敏
统筹 | 温建敏 李志文
设计统筹 | 刘苗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