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特区故事丨退休银行员工回忆中国内地首批信用卡诞生经过
2020-07-02 15:55 羊城晚报•羊城派
买东西不拿钱,不可思议小卡片“住”进百姓钱包

文/何叶舟
图/受访者提供

“中银卡”,中国内地发行的第一批信用卡

在信用体系高度发达、移动快捷支付遍地开花的今天,很多人不曾知道,中国的第一张信用卡便诞生在珠海这个当年的小渔村。

1985年,一张长85.6毫米、宽53.98毫米的塑料卡片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珠海诞生,这张名为“中银卡”的小小卡片,是中国内地发行的第一批信用卡。35年后,已退休的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员工郑志英,向羊城晚报记者讲述了当年这张卡片诞生的经过。

探索吃饭“不给钱”的神奇卡片

郑志英回忆,1980年,广东沿海地区率先开放,珠海这个曾经的小县城迅速崛起,商业旅游业蓬勃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大幅提升,但当时人民币的最大面额只有10元。对于生意人来说,携带大量现金十分不便,而当时银行所使用的存折,也还不支持异地取款。

1984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一名员工周炳志前往香港探亲,与哥哥喝茶时,看到哥哥结账时拿出一张卡片一刷,就可以搞定了。这个新奇的发现让周炳志兴奋不已。出于银行工作者的敏感和对新事物的好奇,他在当地银行拿了一些信用卡的申请表和相关资料,全部带回了珠海。

时任珠海中行行长的顾广对这位员工在香港的所见所闻十分感兴趣,凭借着敏锐的业务直觉和开拓创新的强烈意识,他认定在内地开办这项业务的时机已经到来,且考虑到珠海分行代办外卡已经有了一定的业务基础,于是决定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海尝试开办信用卡业务。

存多少用多少透支部分需授权

曾经参与国外信用卡清算业务的郑志英意识到,要开办信用卡业务,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制度。

“以前国外的信用卡都是凭签名来验证的,没有用密码的,卡背面的签名跟签购单上面的签名一致,就可以了。”如果照搬国外的信用卡制度,银行就无法保证资金安全。无奈之下,郑志英想到了一个最实际的解决办法。“因为我们开卡的就是珠海本地人,也没有什么财力证明,就让他存保证金进去。不像国外真正的信用卡就给你的额度一千块、一万块,我们就是看你存了多少就用多少钱,超出的透支部分每笔都要授权。”

这种适合当时国情的信用卡制度很快便得以确定,这张被命名为“中银卡”的信用卡分为金银两种,金卡每户开户预存一千元,银卡预存三百元。此时它背面的磁条还未实现数据写入技术,刷卡也仅仅是把凸印数字压在纸上。

这张凭借签名就能消费的塑料卡片,在银行内部员工中试发行了两百张,虽然仅用于发放工资,但是依旧迈出了中国内地发行信用卡的第一步,信用卡向公众推行蓄势待发。

从“不可思议”到“身份的象征”

据郑志英回忆,为了推广信用卡这个“新鲜物”,当时负责外勤工作的同事跑遍了珠海的各大商户。“他们就一家家去跑那种大酒楼、宾馆,再跟那些商户签订合作合同,签完以后,再安排时间给他们的收银员培训使用方法。有些单位一开始并不接受,说不可能这样做,签了名不付钱,客人就走了,他们不明白这个道理。”

在外勤同事的推广之下,在22家首批签约商户的门前,陆续贴出了“人民币信用卡”的标志,买东西不用拿钱拿票,在许多人看来难以置信。“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后来经我们宣传使用以后,他们觉得信用卡的用处那么多,再加上当时人们觉得有这么一张卡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很多人都来申请。”

1985年6月,“中银卡”面向公众开放,首月就发行了454张,并且形成了由银行、商户、持卡人所构成的中国内地信用卡初级产业链。随着经济发展,这张方寸大小的塑料卡片逐渐住进了老百姓的钱包里。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