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燕华 通讯员 穗规资宣
细嗅泥土的芳香,聆听远古农耕文明的琼音,幅员辽阔的国之领土,哺育着世代华夏儿女。1991年6月25日,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中国特别设立了世界第一个土地纪念日——全国土地日。如今,我们又迎来第30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宣传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近年来,广州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全市自然资源工作抓落实、促改革,各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耕地保有量:192.41万亩
据了解,广州市已超额完成2018年度全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在2019年开展的全省2018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中,广州市耕地保有量为192.41万亩,实际划定基本农田面积为135.17万亩,超额完成2018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相关任务。同时,稳步推进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工作。广州市按照不低于原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实际划定面积的数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2019年12月,全市各区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全部通过省级质检。
此外,广州有序开展垦造水田工作,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2017年以来,广州市立项垦造水田项目16个,目前16个垦造水田项目已全部完工,其中番禺区2017年度项目已通过自然资源部系统备案,可用于水田占补平衡;其余项目正按国家、省有关程序申请系统报备或省级复核。多渠道筹措水田指标,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全市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制度。2019年,印发无土栽培、有土栽培、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四个门类的《广州市设施农用地正负面清单》,细化农业用地分类,按三种情形(原地类、设施农用地、建设用地)分类管理,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工作;修订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广州市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缩短设施农业用地备案工作办理时限,简化报备程序,增加关于设施农用地的变更、续期的规定。为应对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稳定生猪生产,稳定猪肉供给,落实省《关于进一步做好生猪养殖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重点保障生猪养殖设施项目用地。
据悉,广州积极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2020年,根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申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通知》要求,白云、黄埔、从化和增城区4个区共申报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已编制了试点方案并经区政府、市政府审核同意,目前已向省自然资源厅推荐报送试点方案。
“地铁+物业”开发模式 盘活百万存量用地
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广州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土地消耗率(每增加1亿元GDP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从2011年的13.67公顷减少到2018年的8.29公顷,下降39.4%,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显著提高。广州市2018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二位、全国第四位。据悉,广州市白云区、南沙区分别在2017年、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激励措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较大”方面获国务院督察激励奖励1000亩、2500亩用地计划指标。
广州还持续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2018年以来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998公顷,市委巡察指出的45宗闲置土地全部整改完成,全市下达《闲置土地处置决定书》150宗,处置闲置土地7.19平方公里,连续2年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处置任务,获10%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广州市实施“地铁+物业”开发模式,利用轨道交通存量的车辆段、停车场及站点设施用地进行综合开发,打造轨道交通运输功能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建设项目,盘活历史存量用地,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自2017年至今,广州市已出让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用地8宗,用地面积15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9.4万平方米。
6个租赁住房项目纳入第一批试点
广州市强化土地储备顶层设计,保障土地供应。2018年至2020年,先后出台《广州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文件《土地储备工作激励机制方案》,填补了广州市关于土地储备政策的立法空白,从“任务奖励”和“增量奖励”等方面进一步调动各区开展土地储备工作的积极性。还印发《广州市改革优化土地储备市区联动机制方案》,激发全市土地储备潜力,推进土地要素优化配置,充分释放改革强大动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促进市、区两级共同努力把土地储备“蛋糕”做大,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作为全国首批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和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租赁住房的“双试点”城市,广州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制定和实施《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广州市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实施方案》和一系列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政策改革举措,从组织领导、政策支持、优化审批程序、完善租赁服务等多个方面下功夫,全力以赴为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环境。目前,共有6个项目纳入广州市第一批试点。其中,花都旗新村项目和番禺谢村村留地项目已取得《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白云长腰岭项目和花都小埗村项目已取得《建设用地批准书》,正在开展方案设计、工程招标和规划报建等;番禺屏山一村项目已完成控规调整工作;花都九潭村项目涉及用地报批等相关工作正在推进。
广州市强化战略谋划,用“绣花”功夫运营城市土地,做好储备地块活化利用研究。开展康王路、广钢、红专厂等储备地块活化利用研究工作,结合地块开发合理提出文化遗产保护、活化与再利用策划方案,落实老城市新活力的要求。
全面落实“严起来”刚性执法
在土地执法方面,广州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全面落实自然资源部“严起来”的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刚性执法,采取严肃通报、挂牌督办、警示约谈、严格防控等措施,保持对违法用地的高压严管态势,切实维护广州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秩序。案例一:从化区刘某某三人违法用地案件
刘某某三人在从化区太平镇太平村油麻埔社地段非法占用766.4平方米土地建设一栋13层楼房并投入使用,经核实,涉案土地现状大部分为果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化区分局(以下简称:从化区分局)对该违法用地行为进行立案查处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责令当事人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没收地上新建的房屋,并处罚款。当事人收到处罚决定后缴交了罚款。2019年4月,从化区分局依法将相关犯罪线索移送从化区公安分局处理,从化区公安分局随即对该案立案查处并抓获相关犯罪嫌疑人。由于影响恶劣,同年4月在从化区政府的统筹下,属地镇政府、城管执法部门会同从化区分局对涉案地块的地上建筑物启动强制拆除程序。2019年5月底,违法用地上建筑物彻底拆除整改到位。
案例二:花都区高某擅自改变设施农用地用途案件2019年5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以下简称:花都区分局)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当事人高某在花都区赤坭镇白石村占用土地建设钢架棚、砖瓦房等,面积1056平方米。经核查,该地块虽办理设施农用地相关手续,但实际用途却作为办公、餐饮、接待使用,已改变设施农用地用途。2019年6月,花都区分局对当事人高某的违法用地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责令当事人高某对该地块进行整改并处罚款。
在属地镇政府及花都区分局的督促下,当事人高某配合完成涉案地块的整改工作,现场砖瓦房已拆除并复绿;铁架棚硬底化已拆除,作为火龙果打包分拣场所。经花都区农业部门认定,该地块已恢复农业生产用途。因当事人高某一直未缴纳罚款,2020年3月花都区分局依法对其作出了《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催告书》,催告当事人前来缴纳罚款及滞纳金,当事人高某随即前来花都区分局缴清相关款项。至此,本案行政处罚决定已履行完毕。开展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2018年,广州被列为国家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城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目标构建陆海统筹、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属性模型和城市地质“共建共享”。项目自启动以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广州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基础地质与地下空间调查取得较大突破,地质资源调查与绿色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地质灾害专项调查、综合应用研究与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据了解,目前已完成南沙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实现国内首次在珠江口伶仃洋水域开展海洋大地电磁探测工作,建立了一套海岸带海洋大地电磁的测量作业方式;完成临空经济示范区1:2.5万专项地质调查,编制临空经济示范区地下水质量、岩溶发育特征研究、专项地质调查报告及相关图件。完成南沙区100~200米深孔地质钻探工作,已基本构建了南沙区全域及蕉门河~明珠湾一带200平方公里重点区域(精细化)的三维地质模型。
同时,查清资源本底,推进地质资源调查与绿色开发利用。完成增城幅、中新幅1:5万水文地质调查;完成南沙、番禺、海珠、黄埔、花都、增城6区共25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完成编制《广州市优质水源地开发利用及保护建议》《广州市优质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议》《广州市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议》;开展了广州市渣土资源分布补充调查,初步建立了全市地质资源数据库。并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活动断裂调查与地壳稳定性评价(广州部分)》、《广州市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与生态修复研究》、《广州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广州市南沙区地质环境调查》《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项目,构建监测网络,推进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体系建设。此外,基本完成广州市9个区的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开展广州市地面沉降及岩溶地面塌陷调查评价及规划应对策略研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布局,提出用地使用策略、防治对策和重大生命线布局建议。编制了轨道交通十一号线沙河站、轨道交通十一号线全线地质情况报告,以及《广州市在建地下轨道交通线路地质安全评价及防范对策建议》《广州市轨道交通线路防范地质安全事故工作指引》,支撑轨道交通建设。
广州还开展《广州市地质灾害实时预警及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广州市地质信息数据库与公众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完成广州市地质灾害实时预警及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项目并投入运行;自行研发的地质调查成果数据移动共享服务平台“地质随身行APP”,已在广州市自然资源系统内部推广使用,反响良好;完成了广州市地质调查信息数据库的构建工作,整合了基础地质信息、水文地质信息、环境地质信息、地质灾害信息、规划建设的城市地质评价成果信息、地质遗迹等成果资料等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建立了城市地质资料汇交、数据入库技术标准体系。2020年3月,编制公布《广州市工业产业区块地质信息与地质灾害防治要求告知书》,实现地质调查成果向公众公开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提高广州市地质信息公开共享力度,支持社会各界获取地质信息。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来了!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查实查清国土资源的重要手段。自开展三调工作以来,广州市紧密围绕国家、省、市的相关工作部署和要求,面对广州市调查总面积7250平方公里,调查总图斑数近80万个的艰巨任务,统一把控、积极行动、切实推进三调各项工作。据了解,广州正多措并举整体推进,确保成果质量。其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整体把控,设立 “三调工场”,形成统筹协调工作机制,通过“七统一”加强整体把控:统一印发工作方案、实施方案;统一落实调查经费;统一招标作业队伍;统一引入监理和检查验收机制;统一组织各类培训;统一开展宣传;统一编制系列技术规范。建立市、区、调查队伍责任明晰的“三级质量把控体系”,严格进度管控和保密管理,加强与国家和省的技术沟通,确保成果质量。
同时,开展先行先试,助力提质增效。以技术先行、提前开展为原则,选取41平方公里,全流程演练,探索工作路径、做好技术储备。在省初始库基础上,充分梳理整合基础地理信息、调查、权属等数据资料,建成市级调查作业库,为外业调查提供准确扎实的工作底图。细化城镇村调查。初始库下发前,不等不靠,先行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逐图斑实地核实。创新技术手段,充分运用“互联网+”、无人机、遥感变化监测、机器学习、街景地图、倾斜模型等高新技术,辅助图斑调查认定,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打造高科技工程。为提升广州市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完成国家和省的任务基础上,在项目总体构架和实施全过程中突出广州市工作亮点。一是提高底图精度,因地制宜地自选了0.1米分辨率的高精度航空影像作为调查底图,使调查底图更为清晰、易判读,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外业工作量,且调查成果精度更高、面积测算更准。二是提高调查尺度,将建设用地最小上图面积由国家要求的实地200平方米提高到80平方米,同时按照规划管理需要,把独立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用地全面上图并分类标注。三是增加细化调查分类,一次调查生产两套成果,制定《广州市三调城乡用地分类》,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统一国土和规划数据底版。四是增加自选国有土地权属来源数据整理,对广州市现有的各种国有权属来源数据进行图形矢量化、属性整理和数据入库,厘清权属关系,提升国有土地权属数据的质量和完备性,为下一步推进自然资源调查夯实基础。五是增加深化成果专题应用研究,立足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新形势,专门立项4个专题研究课题,探索三调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设用地复垦潜力评价、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和规划调控、自然资源资产评估等领域的专题研究。
广州精细化的调查模式,充分保障了调查数据的质量。全市三调工作“一盘棋”,克服重重困难,按时保质完成了三调“一上”成果、“复核整改”成果和“二上”成果的提交,并顺利通过省和国家三调办核查,成果质量走在全省前列。
今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第30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从6月23日至6月30日举办了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规划和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宣传,提高公众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入天河区前进街莲溪社区和海珠区南洲街道水基社区开展主题宣传,通过派发宣传资料和现场讲解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国策、国法,普及森林防火、地质灾害防治等知识,解答群众关心的土地管理相关问题。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和实际情况,今年土地日宣传活动加强了与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志愿者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不少街坊都戴着口罩来到了活动现场,学习土地日相关政策和知识。
围绕“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主题,6月21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广东科学中心举办全国“土地日”亲子活动。在广东科学中心“绿色家园”展馆,以宣传绿色生态文明为主旨,以“自然、人类、科学、文明”为主题,向公众展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知识,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小朋友们通过观看土地日宣传展、问答互动、土地日主题采访,了解了人与文明、人与科学、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知识,更好地认识到我国土地资源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并学习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传递绿色发展理念。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戚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