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引港澳青年来就业?委员建议建立“一体化”机制
2020-06-06 23:4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要发挥港澳青创中心、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的聚集效应及优势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付怡

今年的广州“两会”上,不少港澳地区政协委员继续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如何鼓励、推动港澳青年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发展的问题上,多位委员建言献策。

广州创业环境好

政策资讯传达有待加强

在港澳地区委员眼中,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拥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市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会董、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文表示,“相对于香港而言,现在的广州市场变化快,新兴行业多,让年轻人有很多创业机会。”

霍启文

但是,鼓励港澳青年来穗创业就业,仍然面临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今年,市政协委员、澳门远威置业有限公司董事欧家威带来一份关于引导港澳青年更好融入湾区发展的提案。他表示,目前港澳地区对于内地方面的资讯获取存在滞后性,依托有限的峰会、交流活动等难以确保资讯快速传达给港澳青年。霍启文也提出,广州的好政策在香港更多地依靠社团和商会进行宣传,“但是这些社团和青年组织,对于基层青年的影响力是有限的,我认为在未来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欧家威

对此,欧家威建议,应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利好政策的发布渠道。他表示,“要发挥港澳青创中心、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的聚集效应及优势,将政策资讯、社会动态、活动信息等多渠道进行发布,针对港澳地区网络资讯平台的使用和阅读习惯,针对性地进行调整,确保港澳青年及时、准确、通畅地获取大湾区发展的动态。增强港澳青年对未来融入大湾区发展的信心。”

发挥各地优势

建立“人才就业一体化”机制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伟认为,推进穗港教育深度融合,是穗港人才交流、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就业的重要基础。

他表示,广州作为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在教育资源上具有绝对优势,但穗港教育资源整合还不够。“广州目前只有香港科技大学与广州大学联合办学,成立了香港科技大学南沙分校。”

肖国伟

对此,他建议制定专项政策,积极鼓励香港高校在广州设立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科研中心、实验室。针对优势重点学科和专业,支持联合申报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和省级科研中心。设立“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通过管理人员互相挂职、教学人员互相兼职、科研人员互相聘任、学生互相交换等方式,实现两地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

肖国伟提到,“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像软件工程、计算机这些在内地的热门高分专业,在香港很多学生不愿意报,因为他们发现这些专业毕业了在香港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样的人才继续留在香港,是一种浪费。”

 为了鼓励香港的优秀青年人才到内地就业,肖国伟建议建立“大湾区人才就业一体化”机制和体系政策。他建议广州相关部门与机构组织联盟,通过针对性人才引进政策,支持香港毕业人才成功在广州开展科研工作,创新创业、落户广州,推动设立统一的大湾区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人才及安家政策、单位招聘信息等服务,推动粤港澳三地大学生交叉就业。

同时,要推动大湾区内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学历互认、学分互认、职业资格互认。针对港澳青年学生在大湾区就业,在个人薪酬税收、社保互认、购房等方面参考港澳机制建立政策。

 建设高水平港澳学校港澳班

解决人才子女教育问题

肖国伟特别提到,穗港青年下一代的教育壁垒也需要打破。

 “同事的孩子在香港上小学,每天要花好几个小时回去照顾孩子,辅导功课,很辛苦。但是由于学制学历等因素,小孩很难转到广州来上学。”肖国伟留意到,广州这几年国际学校和国际班开设了不少,但国际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却参差不齐。

 对此,他建议有针对性加强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港澳学校和港澳班建设,特别是与港澳中小学校联合办学、办班,让港澳人才子女的大中小学教育在粤港澳三地都能顺利衔接。同时为港澳籍人士子女提供多种就读途径,开设广州港澳学校、在公立学校设立“港澳籍学生班”。把符合条件的港澳籍学生纳入广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范围,港澳籍学生可以和非广州户籍学生一样申请参加积分入学。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