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医院救治圈实现了,卒中致残致死率少了
2020-06-06 13:1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甄晓洲

6月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共同举办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卒中中心联盟多学科协作学术会议”。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委、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潘速跃教授表示,为促进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双向互动,建立卒中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流程,规范卒中的治疗规范化,不断提升卒中的临床诊治水平和科研水平。

去年成立的卒中中心联盟,至今有57家联盟单位,这充分发挥了卒中中心建设的作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卒中中心联盟多学科协作学术会议今日举行

脑血管病致死致残率高

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越来越高的防治费用,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

2017年2月公布的中国卒中疾病负担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据2012-2013年的统计数据,年龄标准化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0000人、246.8/100000人年和114.8/100000人年。卒中发病和患病病例中,缺血性卒中占69.6%和77.8%。

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18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新发脑卒中180万人,每年死于中风的患者约达150万。

随着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变,心脑血管疾病迅猛攀升,其中脑血管病已经超过肿瘤和冠心病,在全国死亡、致残疾病中名列第一位,目前,发病率仍以接近每年9%的速度上升。

中国卒中的负担仍非常重。欧美的发达国家一系列研究表明,整合多学科、多层次、多环节的医疗服务资源,促进卒中患者接受一套完整的、连续的、组织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即从患者的健康促进、早期预警症状识别、快速合理转运或远程卒中会诊、到组织化的卒中单元、合理的康复以及回归社区后的二级预防、并发症的管理等一系列环状系统医疗服务,大大提高了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医疗成本,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与生存质量。

陆正齐教授强调中风抢治关键在抢时间

卒中病人的救治最关键是“抢时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教授介绍,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取栓治疗是有效恢复血管再通的方法,是否能实现,到院时间是最重要的因素。临床上从首先发现病人异常症状或病人最后一次正常开始计算时间:

 (1)起病3小时、4.5小时、6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均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但“时间就是大脑”,要争取尽早接受溶栓治疗;

 (2)起病6小时、6-16小时、16-24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考虑血管取栓治疗,尽管时间较静脉溶栓时间延长,但不要延误到院时间,早治疗早获益,能在6小时内治疗的,不要拖延到16-24小时;

 (3)即使发现时起病时间已超过6小时(静脉溶栓时间窗)或24小时(血管取栓时间窗),仍强烈建议病人以最快速度到医院完成治疗及评估。

因此,越早到达医院,越早接受治疗,拯救越多的脑细胞,是脑卒中早期治疗的重点。

胡学强教授谈脑血管病诊疗

脑血管病诊疗有待规范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胡学强教授表示,当前脑血管病的诊治在我国仍然面临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人民群众对卒中的认知度不高等严峻问题,脑血管病诊疗的规范化也有待提高。尤其在偏远郊区,脑血管病患者或高危人群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干预。

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强调二级预防的重要性。医生在治疗本次卒中的同时,就对下一次卒中的复发进行有效的干预。如果这些措施预防得好,大量的病人可以少发病,即使发病也不会那么严重和凶险。

“很多病人往往是吃了一段时间药以后,各种原因自行停药断药现象普遍,依从性比较低。”胡学强说,“作为一个医生,除了本身要救治病人以外,更大的任务还是对广大群众健康的科普宣教,让他们做好预防,按医嘱治疗。擅自停药,或者是乱求医、乱服药,特别是相信电视的广告和不正确宣传,都是不可取的。”

卒中联盟实现大小医院救治圈

作为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卫健委在全国推广双向转诊制、社区医院“首诊制”,鼓励“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

对于脑卒中来说,需要“急救在医院,康复到社区”,这样才方便病人去做长期、规范的康复训练。陆正齐介绍,可通过加强各单位内的沟通协作,在完善脑卒中综合诊疗管理模式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卒中联盟还可实现多种卒中防治管理模式:包括构建脑卒中全程管理服务模式:院前急救、院内治疗、院外康复、基层健康管理;建立脑卒中防治体系:高危疾病防治、急性期住院诊疗、恢复期康复指导、稳定期健康教育及痊愈后跟踪随访等;双向转诊、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脑卒中分级诊疗模式。(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