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的总理记者会:共答86个提问,“首问”都留给了外媒
2020-05-28 14:59 澎湃新闻
今年的总理记者会上,经济、外交、两岸关系、民生等领域的相关问题或仍是提问“热门”

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闭幕会后,16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也是李克强的第八场总理记者会。

日前,澎湃新闻梳理了近五年的总理记者会发现,2015年至2019年的总理记者会上,总理共回答了86个提问,这些问题有41个来自境内媒体、有10个来自港澳台媒体、另外35个则来自国外媒体,其内容涉及经济、外交、两岸关系、民生等领域。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的总理记者会上,经济、外交、两岸关系、民生等领域的相关问题或仍是提问“热门”。

经济相关提问最多

国务院总理作为中国经济的“大总管”,在每次记者会上被问及最多的总是经济问题。

其中,经济增速问题总是被频繁问及。譬如,在2015年的总理记者会上,分别有两位境外记者问到了经济增速问题,美国彭博新闻社记者直言“您认为中国经济会不会继续放缓?未来会不会更疼?”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也提出“您对中国坚持实现速缓但质优的新常态增长是否抱有信心?”

同时,金融领域的问题也不在少数。譬如,2018年的总理记者会上,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说,“我们注意到前阵子中国有关部门对一些保险类、金融类企业采取了强制性措施。请问下一步这样的做法是否会继续?以及这是否表明了中国新一轮风险点正在继续,中国是否有可能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另外,在两岸关系、外交等领域,经济相关问题也总是绕不开的话题。譬如,2016年的总理记者会上,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就提问说,“台湾今年政党轮替,有舆论认为,政党轮替之后可能会对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些不确定性。请您谈谈对今后两岸关系前景的看法,大陆方面会不会继续推出促进两岸经济合作、有利于民生的新措施?”

“首问”都留给了外媒

澎湃新闻发现,2015年至2019年的总理记者会上,“首问”都留给了外媒,分别是英国金融时报、英国路透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彭博社、英国路透社。同时,近五年的总理记者会上,港澳台媒体每年都会获得两个提问机会。

从记者会时长上来看,超过两小时已经成为常态,2019年的总理记者会是这五年中最长的一次。其中,2019年约150分钟,2018年约120分钟,2017年约140分钟,2016年约130分钟,2015年约120分钟。

频频口出“金句”

在这几年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习惯用引经据典、口语化等方式阐述观点,并频频口出“金句”。

譬如,2019年在回答澎湃新闻记者关于共享经济的提问时,他说,“新事物在市场力量推动过程中,发展要靠市场,也要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政府也要进行公平公正监管。愉快和烦恼总是在成长当中相伴随,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李克强有时候还会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当做例证。2016年新京报记者问了关于网购的问题,他回答说,“在场的各位可能都有过网购的经历,我也不例外,也网购过,最近还买过几本书,书名我就不便说了,避免有做广告之嫌。但是我很愿意为网购、快递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做广告。因为它极大地带动了就业、创造了就业岗位,而且刺激了消费,人们在网上消费往往热情比较高。”

另外,2017年在回答澎湃新闻记者关于房屋产权的提问时,李克强引用了“四书”之一《孟子》中的句子“有恒产者有恒心”。他说,“中国有句古话:有恒产者有恒心。包括网民在内的广大群众,对70年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续期问题普遍关心是可以理解的。国务院已经要求有关部门作了回应,就是可以续期,不需申请,没有前置条件,也不影响交易。”

来源 | 澎湃新闻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