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图/通讯员 黎婉颖
金玉满堂、红红火火、合家欢、刚果秘制鸡、香焖猪肋排……这些听上去新颖别致、看上去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全部出自广州市越秀区建设街的居民之手。
5月27日下午,广州市越秀区建设街中外厨艺交流文化节在建设街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平台拉开序幕,四支来自社区居民、外国友人和机关单位的参赛队伍,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活动中,为大家呈现了多道各具异国特色和广州风味的佳肴,展现中外厨艺精粹。
记者了解到,近期建设街将与辖内外国人共同开展一系列经贸、文体、志愿服务等多元化交流活动,搭建中外友好沟通桥梁,促进外国人更好融入越秀,优化街道营商和人居环境。同时,越秀区建设街外国人管理服务站也进一步优化升级。
社区举行中外厨艺交流
街坊邻里来拼“私房菜”
下午3时,随着三位外国友人来到活动现场,建设街中外厨艺交流文化节也正式拉开序幕。在活动现场,参赛队伍都已经提前做了精心准备。第一组由建设街机关干部组成的“师奶私厨队 ”带来了红红火火的麻辣小龙虾和广州街坊喜欢的“金玉满堂”炒丁。第四组“轻自闲快乐队”则由在建设生活了几十年的街坊组成,几位闺蜜的合作充满默契,为大家奉上“合家欢”和水果沙拉两道菜式。
中外厨艺交流,外国友人的家乡菜自然更加吸引大家的关注。来自刚果金的Jesse 和Stevis合作,制作了家乡特色菜品香煎鸡胸肉和白汁彩丁,而外国女孩Sisa和朋友配合,制作了自己家乡特色菜土豆排骨和五彩鸡丁。整个制作过程,吸引大量现场观众的驻足观赏,“大厨们”一边制作菜肴,还要一边解答街坊的问题,忙得不亦乐乎。
Sisa告诉记者,她在建设街生活了四年多,目前是广东金融学院的留学生。平时她就很热心社区的志愿服务,经常来到外管站帮忙提供翻译和咨询等。
据介绍,建设街为更好地搭建中外友好交流平台,将陆续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外籍友人更好地融入社区。
建立“一对一”联络员制度
街道外管站进一步延伸服务
作为外国人居住较为集中的街道,建设街早在2015年就设立了外国人管理服务站。为进一步优化延伸对外籍人士的服务工作,建设街建立街领导干部与外籍在穗人员建立友好交流机制,落实“领导包干联系社区、社区社工包干联系网格”,实现街道外籍人士管理服务全覆盖。同时,依托街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和社工站等资源,全面升级改造街道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
“过去,街道外管站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外籍人员临时居住登记和租赁备案等方面,重在管理,而现在我们更加重视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延伸。”建设街外国人服务管理工作站站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罗冬英介绍,目前街道外管站配有3名懂英语的专职辅警,分片包干担任外籍人士“一对一”联络员。疫情防控期间,在原有3名辅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力量,外国人管理服务站工作人员按照“3+1+X”结构配置,增加了街道民警、社区工作者、社区医生、翻译、志愿者等人员。目前,建设街外国人管理服务站可为外籍人士提供心理咨询、联络员关注、中外文化交流、商贸洽谈、文体活动等服务,通过这些人性化服务实现柔性化管理。
今年5月初,一位利比亚籍的外国人欧文(化名)找到自己的联络员表示,他自从3月16日入境广州后,随身携带的抗抑郁药已经快吃完了,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不知如何开药。了解到情况后,建设街外管站立即启动了应急机制,通过街道工作人员、社工、医院等多方联动,很快就开出了简易处方,欧文也顺利地在便利药店购买到了处方药。服药后效果良好,欧文还专门致电联络员再三表示感谢。
欧文的故事只是在建设街居住的外国人的一个缩影。目前,建设街有境外人员284人,其中散居206人,酒店居住78人,所从事的职业多为贸易或自由职业,且大多在街道租房居住生活。疫情防控期间,建设街对辖区内的外籍人士开展常态化服务管理,成立“一对一”联络员小组,定时上门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送上温暖,并协助他们正常返岗复工。
发挥外籍志愿者桥梁作用
为外籍人士提供精准服务
疫情防控期间,建设街组织由街道干部、在职党员、专职社工、爱心街坊等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为辖区内的外籍人士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服务。
家住建设街的LIBAN在中国做生意近5年,自4月份解除居家健康管理后,被纳入社区网格常态化管理,多亏了街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他和太太的生活已逐渐恢复常态。“例如穗康码虽然有英文版本,但是社区很多商铺都是中国人,不太懂英语,很多方面都需要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沟通协调。”
据了解,接下来建设街将在社区开展为外籍人员安排家庭医生签约的活动、外籍人员及家属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等,一场商贸洽谈会也在酝酿当中。(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