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26日,港澳知名爱国企业家、第9届至第11届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在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98岁。
何鸿燊曾说:“对于目前仍流失海外的多件铜像,我将继续查找,尽一切努力促成12个铜像的大团圆。”
何鸿燊女儿何超琼:父亲将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继续惠泽社会
何鸿燊女儿何超琼作为代表向媒体表示,何鸿燊26日下午1点钟逝世。父亲德高望重,爱惜家人,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是他的教诲。这一日终于来临,但也无减悲伤,爸爸将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会继续惠泽社会。家人会集体处理后事。
何鸿燊家族发通告:家人永远以他为典范
据香港《星岛日报》网站报道,港澳知名爱国企业家何鸿燊于5月26日下午逝世,其家属发布通告称,何鸿燊一生德高望重,以睿智远见、开拓创新,面对挑战时永不说“不”,深受敬重,又指何鸿燊言传身教,鼓舞人心,家人永远以他为典范,又提到他教导家人要常怀求知之心,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以坚韧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拥抱关爱和同理心,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亦时刻耳提面命珍惜文化传统,爱国家。
通告又称,在缅怀何鸿燊98年来数之不尽的卓越成就之际,他的个人魅力、幽默感,以及对舞蹈的热爱也音容宛在。在家人心目中,何鸿燊传承无私大爱,虽然知道这一天终会来临,但仍无减难以言喻的伤痛,又指他将永远留在家人,以至所有曾受惠于他的帮助和鼓舞的人心中。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对何鸿燊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据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公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26日对何鸿燊博士辞世表示深切哀悼。
林郑月娥说:“何博士是成功企业家,其创办的集团业务繁多,在港澳两地举足轻重。何博士热爱祖国,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已到内地投资兴业,全力支持国家改革开放,参与国家的建设;亦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为国家建言献策。”
林郑月娥表示:“我对何博士离世感到难过,谨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何鸿燊:我将继续查找,尽一切努力促成12个铜像的大团圆
@圆明园遗址公园 5月26日发布文章《港澳爱国人士何鸿燊遗愿:尽一切努力促成12个铜像的大团圆》。
全文如下:
据香港“东网”报道,当地时间5月26日,港澳知名爱国企业家、第9届至第11届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逝世,享年98岁。
何鸿燊是澳门举足轻重的人物,曾任第9至11届全国政协常委,多次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曾参与见证中英、中葡谈判及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一直以来,何鸿燊坚持保护并推广澳门独有的中西文化,参与支持澳门各项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其中包括赞助每年一度的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澳门艺术节、澳门音乐节等。
同时,也致力于保护国家级文物。1988年,他捐献黄杨木雕达摩像被故宫博物院藏;2009年,他拍到油画《南京条约》、《世纪大典》《毛泽东主席会见希斯》和青铜雕塑《毛泽东》、《邓小平》等五件艺术品,全部捐赠给国家博物馆;03及07年时,他两度出手,将两个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大水法猪首及马首铜像投下,并转赠送回北京。
2003年9月,何鸿燊先生把价值600多万元的圆明园猪首铜像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2007年9月,何鸿燊再次以6910万港币购得圆明园马首铜像,并在港澳地区公开展示,希望借此带动更多人参与保护中国文物的工作,共同宣扬爱国爱民族意识。
2019年11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20周年,何鸿燊决定将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为其百年回归之路画上圆满句号。11月13日,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物的聚散回归,紧紧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成功促成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回归。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在70年抢救流失文物的伟大实践之中,港澳爱国同胞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秉承着拳拳爱国之心,搜求海外遗珍,捐献祖国,化私为公,广益民众。“何鸿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将马首铜像捐赠国家的义举,也折射出千千万万港澳同胞对祖国文化深沉的眷恋热爱、与祖国血浓于水的根脉亲缘。”
马首的归来,见证着中华民族从屈辱颠沛到富强兴盛的历史脚步,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最珍贵的礼物。国家文物局经与何鸿燊先生协商一致,赞同将马首划拨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回归原属地,为其百年回归之路画上圆满句号。
关于保护文物,何鸿燊曾这样说:“我很荣幸能参与到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工作当中,继猪首铜像之后,再次将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希望借此带动更多人参与保护中国文物的工作,共同宣扬爱国爱民族意识。对于目前仍流失海外的多件铜像,我将继续查找,尽一切努力促成12个铜像的大团圆。”
何鸿燊生前积极参与对祖国内地的经济建设,文化慈善等事业,为澳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其对文物保护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每一件流散文物回归的背后都离不开爱国人士的努力与付出。何鸿燊慷慨捐赠圆明园兽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直接有力的促进作用,“流散文物回家”对传扬中华文化、培植文化自信方面都有着深远意义,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
爱国善举永存心中,何先生千古!
来源 | 羊城晚报微信公众号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