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我终于能用右手端杯子喝水了!还能写字了!”韩伯激动地说。今日(5月26日)上午,记者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见证了一个特殊的“开机时刻”。
该院神经外科刘金龙教授团队为患有难治性特发性震颤的韩伯实施丘脑底区后部(PSA)电刺激术,创新采用新的刺激靶点,显著改善了患者震颤症状,今日正是开机调试的日子。据公开文献报道,这是华南地区首次运用丘脑底区后部(PSA)电刺激术治疗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帕金森
韩伯12年前开始出现右手震颤,尤其是手握东西时震颤明显加重,连简单拿起杯子喝水的动作都难以完成,并且无法握笔写字,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左手也出现了类似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韩伯多次到医院求医,服用药物控制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经医生确定韩伯患的是特发性震颤。
一说到手抖很多人就会想到帕金森。刘金龙教授介绍,引起手抖的疾病有很多,比如帕金森、特发性震颤、甲亢等。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理还不清楚,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在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可达4.6%。
特发性震颤引起的肢体抖动有以下特点:多发生在上肢或面部;多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也就是说不动时不抖动,肢体活动时才会抖动),还可伴有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往往有家族史;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有些病人在二三十岁时就可能有轻微抖动,但是由于不影响功能也不会来就医,直到五六十岁病因肢体震颤幅度的增加影响了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才会来就医,如患者会出现无法完成书写,无法独立进食,无法正常讲话,手部无法完成精细操作等等。
一半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深部电刺激术是首选
刘金龙教授介绍,帕金森患者早期进行药物干预效果比较好,但是特发性震颤则不同,一半的患者服药后也不能改善症状,对于这部分难治性特发性震颤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已成为治疗的首选方法。
经典的特发性震颤脑深部电刺激手术靶点为丘脑腹中间核(VIM),但近年来有研究提示丘脑底区后部(PSA)对特发性震颤患者症状控制有更佳效果,且构音障碍、感觉异常、平衡障碍等副反应发生的几率更低。
2018年发表在神经病学权威杂志《Neurology》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比较两个手术靶点在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提示PSA靶点可采用更低的刺激参数而对震颤症状有更好的改善效果。
4月29日,神经外科、麻醉科和手术室通力合作,在局麻下准确地将电极植入双侧PSA。该过程韩伯保持清醒,可以外接临时刺激器模拟治疗观察疗效和副反应情况。随着刺激参数逐渐提高,可见韩伯握物时震颤明显改善,写字也更为流畅清晰,并且没有出现明显不适反应。随后,刘金龙教授团队在全麻下将整套系统植入,韩伯术后症状改善明显,恢复良好。
5月26日,在多家媒体的见证下,韩伯迎来了开机的激动时刻。在开机前,韩伯在纸上写字,由于手部不停震颤,写出来的字好像“鬼画符”无法辨认,多年来他不能用右手端杯子喝水,手部抖动得连水都会洒出来。开机后,韩伯马上就能清楚地写字,端着水杯的手也稳稳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