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近日,以“广一测”作文为例,记者收集了广州市执信中学几篇优秀作文,及老师评语,为考生们作参考▼
文化魅力共交流,和而不同齐发展
高三(1)班 王梓杰
亲爱的游学活动成员:
大家好,我是文佳。很荣幸能代表小组分享我们“文化之旅,魅力中国”的游学活动体会,我发言的题目是“文化魅力共交流,和而不同齐发展”。
各位组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国家是有界线的,但国界挡不住文化的传播的。人员往来,熙来攘往,络绎不绝,文化交流,也是互动频繁。
丰富的外国文化流入中国,为中国文化注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魅力。
欧文同学和我分享,他在中国敦煌看到有不同文化的影子。这让我想到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在敦煌,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是的,敦煌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因为它吸收了游牧文化和波斯文化的广博自由与典雅神秘,让它在汉朝的严肃端庄的基础上注入飘逸流动的气息,拓宽中国文化的生命气场与包容气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中华文化亦是如此,不同文化的汇聚、沉淀与升华,造就它的生气与魅力,我们的饮食文化、我们的音乐文化,不都有对西域元素与风格的借鉴吗?而我们现在齐聚中国交流文化,不也是为中华文化的奔腾注入一股清流么?
同时,多彩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心怀天下的魅力。
在交流中,珍妮说故宫特展表现的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中国的博物馆,如今不再是中华文化的留存地,而是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主动开启古今沟通、雅俗交融与东西交流。
同时,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李子柒通过清隽田园的短视频,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同学们,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输出,并不是统摄与取代,而是在于符合世界潮流的发展,通过宽厚的道德力量助益世界。因此,中华文化为世界时尚提供东方古韵,在筑通古今中西的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国文化“心怀天下”的价值追求,我为此而自豪。
当然,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途径,发展为文化交流提供新动力,而“和而不同”是促进不同文化发展的原则。
西塞说他在与中国同龄人的生活中找到共同的爱好,就是因为双方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文化魅力不只在于宏观的精神特质,还在于每一个微观个体增进平等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继续向深层次、全方位发展 。国乐大师方锦龙在跨年晚会上,丝竹与管弦同奏;广州美食文化节里,食养同源与快餐文化调和……
我们在交流中认识到不同文化的根源背景不同,但是却有民族文化向前演进、清明安和精神世界回归、民众生活诗意审美升华的共同追求。
因此,同学们,“和而不同”是我们齐交流,共发展的原则;放下成见,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我们文化交流的应有之义。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们相聚交流的活动即将结束,看到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你们,我却想到不辞万里马可波罗的船帆滚滚,凿通西域张骞的驼铃声声与“一带一路”高铁牵连起的两千年情丝……
谢谢大家!
立足中华文化根基,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高三(15)班 程奕菲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文佳。
过去一个月,我们小组共同踏上了探索魅力中国的文化之旅,其间种种经历无不成为我们对“中国”认知的一部分。但在这些背后,我们发现了自身与这片国土更深的连结——文化的交流。
“浅倾西国葡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连绵不绝的驼铃带来的不仅是西域丰富的物资,更是其灿烂的文化。它向东汉覆灭后寂寂四百年的敦煌城注入了崭新的文化活力,也进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源泉。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有弹着胡琴的月氏人,有载歌载舞的波斯女,也有自信昂扬的大唐僧,它绚烂的色彩和震撼的画面中融汇了多种文明的成果,欧文同学就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熟悉的东西。
这个侧面让我们窥见了开放包容的盛唐社会的一角,三教并行,兼收并蓄,外来的文化不仅没有摧毁中华民族的文化底基,反而给了中国人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大的自信,推动着文化创新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不再如唐时繁盛,但却始终不绝如缕,而作为枢纽的敦煌城,也终于在“一带一路”建设的窗口期,迎来了它的第二春。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驼白练到安西。”有输入自然就有输出,在世界日益连为整体的历史浪潮下,中国元素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世界时尚人士的心头好。
18世纪的一个元旦,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就穿着龙袍坐着轿子出现在了盛大的新年舞会上。珍妮在参观完故宫博物院后感叹,漆器上的一朵祥云或许已出现在哪位妙龄女郎的裙角上。
这种在艺术上对中国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行为,拓宽了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不仅使中华文化在更大的尺度上得到了发展,更为世界其他文明吹来了一股文化的新风。
然而,文化交流的影响不能只是抽象的、精神层面的,只有在它有了更丰富的现实意义后,我们才可以说我们这一个月的寻觅和探索是真正有价值的。我的组员西塞给了我启发。他说,和中国的同龄人交朋友,和他们体验一样的生活成为了他最好的体验。
不错,文化的主体终究是人,是人的思想和情感转换成了我们所能见到的实体。亨廷顿预言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将面临“文明的冲突”,这一点愈发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印证。
对彼此文化的不尊重和不了解导致了不同族群和国家间频仍的冲突,而对此,唯一的解决之策恐怕还是文化交流,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文化交流。
西塞的经历充分说明了只要愿意了解当地的文化,生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完全可以共享其自身的生活体验,也完全可以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做到彼此尊重,交流互鉴。也惟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民族共谋发展,也才成为一个有可能的选择。
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却有幸今朝相聚,就让我们从自己开始,做文化交流的一颗种子吧!
谢谢大家!
交流互鉴,携手发展
高三(15)班 魏敬依
世界各地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文佳。
有朋自远方来,甚乐矣。在最近的中华文化之旅中,我们都收获良多:欧文感叹于敦煌秘境的异彩纷呈,珍妮惊异于文物古宝的历久弥新,西塞寓乐于生活体验中的文化碰撞。快乐的时光短暂而难忘。在今天的分享会上,我想和大家谈谈这些情感体验背后的道理和我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感悟与期盼。
瀚海万里,丝路驼铃,莫高窟彩塑中光怪陆离的美感自然是它最直接的魅力所在。但我们也要领悟,这种魅力深深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古语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便是在讲一种包容共生、美美与共的精神内核。西域丝路,既见大漠黄沙之苍茫浑厚,又见远东古国之柔美飘逸,这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在相遇之中,由差异而生碰撞,由碰撞而生交流,由交流而生借鉴,由借鉴而得发展,熠熠生辉,经久不衰。
再观之北京故宫那些古老却鲜活的历史文物和民族记忆,我们会发现,世界予中华文化以多彩,中华文化亦予世界以独特之美和中国智慧。
“苟日新,又日新”,中华文化历史沿革的轨迹上,从未停止过开放与交流,也便从未停止过进步与发展。不断发展的中华文化是历史的续章,更是未来的新篇。
在今天,那些檐牙高啄的古典皇家建筑和神工意匠的珍贵文物,正成为世界时尚元素的灵感来源。其实,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为世界带来的,远不止审美愉悦。
新时代文化大交融中,中国人的“天下观”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为全球治理贡献独一无二的中国智慧,推动着全球共同发展。
文化交融之氛围如水,我们如鱼。打篮球又练武术,喝可乐又品中餐,便如鱼得水。今天,互联网飞架南北,天堑通途。文化交流与发展更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频繁、更密切,这不仅推动着文化自身的发展,更切实造福了世界人民。受益于此,我们生活更丰富,眼界更开拓,胸怀更包容。
世界文化的交流带来的绝不止审美愉悦,此次文化之旅真正想传达的内核也绝不止步于感悟中华文化魅力的情感体验。
科菲安南曾说:“反全球化,就好像反万有引力一样。”斯言不谬。在这个思想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方能获得持久发展的活力,取得发展后才有交流互鉴的底气。我们的游学活动,希望能带领大家在快乐中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希望把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精神内核传达给世界,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作为活动的东道主,我们怀着尊重,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也真诚的希望你们能客观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把它的智慧与精粹带回故乡。聚如明火,散如繁星,奏响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赞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对话多元文化,畅游时代洪流
高三(2)班 康心怡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的小组代表文佳。
本次“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为大家分享本次活动带给我的意义非凡的思考。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内核,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文明的心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是我们接触世界的直观途径。在我看来,汇聚交融、碰撞创新的交流方式,是促进当今文化发展最有效、最深入的通道。
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中,通过汇聚交融,可以提取其独特的魅力,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
我的小组成员之一,来自欧洲的欧文说在他印象最深的敦煌,他通过莫高窟流传千百年的壁画和彩塑中看到了多种文化交融的影子,它们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敦煌文化。
是的,全球化不代表文化的统一,而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进一步加强。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及他们所携带的特色文化,我们可以通过个体之间的对话交流,在汇聚中寻找共性、在交融中提取个性,从而使其焕发独特魅力。
活动期间,我们,这些来自各国的同龄人,不仅在交流对话中切身体会到了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带来的迷人、深厚的原有韵味,还见识到了不同文化通过创新的方式在交流中得以发展并孕育出新奇魅力。
面对着社会及科技的快速发展,文化唯有顺应时代特色、紧跟发展脚步,积极寻求创新,才可唤醒其内在生命力,在交流中不断发展。
来自美洲的珍妮在北京故宫中不仅欣赏到了建筑文物,更为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而感到惊奇。
其实,类似的尝试有很多——艺术团队将甲骨文制成聊天常用的表情包,网络上的画师为古文物创造生动的漫画形象,中国风的流行音乐愈发受到欢迎......
这些顺应潮流的对文化的“再创作”使文化看似高深的审美体验走向大众,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动力,使其在时代的洪流中畅通无阻。
各位朋友们,虽然我们有着不同的家乡,但作为青年人、作为当今世界的中流砥柱,我们的肩头都扛着共同的责任——与多元文化交流、从优秀文化中学习、和创新科技接轨、促文化发展进步。
就像与我有着许多共同爱好的西塞所说的那样,我相信活动期间,与各国同龄人一起生活会成为我们最好的体验。本次游学给了我们可贵的机会亲身投入到近距离的文化交流中,是对我们承担起文化交流发展之重任的鞭策与动力。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次文明对话大会上说道:“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来自世界上不同角落的文化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在我们的时代汇聚、交融、碰撞、创新。对话多元文化,畅游时代潮流,在我们参与到文化交流的不远将来中,文化的发展必将迎来丰富多彩、精彩绝伦的未来。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评语】
作为一篇56分的考场作文,该文有三个突出的亮点。
一.切入角度准又“狠”。
该作文题的核心任务指令是“谈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这位考生选择了“怎么做”这个角度进行写作,属于常规的切入角度,此为“稳”;同时,考生在这个角度下对文章进行了深入思考,从材料挖掘出“汇聚交融”、“碰撞创新”这两个做法,有思考的深度,此为“狠”。
二.逻辑结构明且顺。
该文在文章第3段就提出了文章的总观点“汇聚交融、碰撞创新的交流方式,是促进当今文化发展最有效、最深入的通道”,接下来文章就从“汇聚交融”、“碰撞创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思路明了、清晰;并且,这两个分论点之间呈现出了一定的递进关系,逻辑顺畅。
三.论据选择亮人眼。
在考场作文中,优秀的论据往往能第一时间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该文列举的“甲骨文表情包”、“古文物漫画”、“中国风的流行音乐”等论据,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的同时,也令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多彩。
当然,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该文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西塞的采访案例”运用得不够充分,没能挖掘出含义,处理得较为随意;论证第1个分论点时,只是围绕着材料提及的“敦煌”一例进行阐述,使得论证显得不够深入等等。考生今后可以在材料的运用及论证的手法上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广州市执信中学 董燕老师)
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高三(11)班 徐蔚婷
亲爱的各国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中国学生文佳。今天我很荣幸能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对此次游学活动的一些感受。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小组成员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可以在交流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文化是在交流中发展的。
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融合,使文化多元化发展。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有多种文化的影子,可以说是不同文化的汇聚交融成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中西医两种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在交流中融合,取尺所长,补寸所短,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体系。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人机对抗导致重症患者病情反复是救治中的一个难点。而当中医的以正气御邪气的理念和手段与西医的针对性先进治疗方法相结合时,解决这样的难题有了新的机会和出路。
这些文化融合的例子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汇众智而致胜,文化多元化发展离不开文化融合的撑持。
文化在交流中互相促进,使文化协同发展,几家世界知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灵感中国”特展,其间展出的世界时尚艺术以中国元素作为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丰富了世界时尚艺术的灵感,使国外新潮文化具有更深沉的底蕴内涵;同时外国时尚艺术也帮助中国文化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助其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孔子学院已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和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正以自信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在交流中进行文化互鉴。因此我们认为,文化在交流中擦出火花,相互促进,方能携手发展。
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补充,使文化完整性发展。中国人发明武术,外国人发明篮球;中国有丰富多彩的中餐,外国有让人快乐的饮料可乐。这些不同文化的衍生物都有着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了人们美好生活而服务。
而这些文化衍生物又有着与本文化息息相关的共同点,武术体现中国崇尚的修身养性,篮球体现了外国注重的团队协作;中餐有“和”的文化内涵,可乐则代表外国的热情奔放。
因此人们不分国界地以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并为我所用。交流中相互补充的文化丰富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使各国人民感受到了文化交流为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青年人应顺应潮流,尊重各民族文化,以开发包容、互学互鉴的姿态,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评语】
本文审题准确,切合题意,紧扣文化交流促发展这个核心任务来写作,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结合材料紧密,对三则材料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并且能够补充一些有说服力的事例加以佐证,如中西医结合、孔子学院等。语言表达凝练,有一定文采。发言稿的文体特色也做得到位。(广州市执信中学 刘丽群老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