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益生微生物核心菌种基本被发达国家垄断,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生产菌种比例极小;缺乏基于微生物资源的现代组学信息大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分析超算平台,无法为孕育新一代生物技术提供支撑。
5月21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吴清平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表示,此次两会上,他带来了针对性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推进“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大创新专项”。
吴清平认为,尽管我国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总体稳定向好发展,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微生物安全风险对人类健康已构成重大威胁,目前我国微生物安全与健康水平仍亟待提升。
我国虽然已建立起了一定程度和规模的微生物资源库,但是这些资源库仅能够提供菌种的传统基本信息,特别是益生微生物核心菌种基本被发达国家垄断,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生产菌种比例极小;缺乏基于微生物资源的现代组学信息大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分析超算平台,无法为孕育新一代生物技术提供支撑。
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采用现代组学技术、覆盖全国范围的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数据库、全基因组(WGS)数据库、分子溯源数据库和代谢组学数据库等全国统一的大数据库,无法全面掌握我国致病微生物危害形成规律和风险水平,难以满足当前我国生物安全防控的需求。
此外,我国也缺乏高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致病微生物检测和防控技术;缺乏高效的耐药微生物防控技术和耐药性阻断技术。
因此,吴清平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其中,他提出要构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库,围绕“食品-环境-动物-人群”的生态链,系统调查常见及新现的致病微生物在广东省食品产业链、环境(养殖环境)、畜禽、人群及医院的分布规律,分析其潜在风险;同步分离“食品-环境-动物-人群”生态链中的有益微生物以及食用菌、药用菌及毒蘑菇等大型真菌,分离纯化并保藏菌种资源;建成“有害微生物-益生微生物-大型真菌”为一体的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库。
他还提出,基于已有微生物菌种资源科学大数据库,利用比较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与现代生物信息学等技术,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菌种库评价标准与检测靶标等,研制高通量芯片检测技术和试剂盒,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数值化微生物生理生化鉴定系统,搭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平台。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资料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