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自燃!我国电动汽车领域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明年实施
2020-05-19 12:14 羊城晚报·羊城派
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大多发生在高SOC(State of Charge,即“剩余电量”)状态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爱丽

近年,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工信部组织制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批准发布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中国电动汽车领域首批强制性标准出台

这三项电动汽车安全标准,覆盖了电动汽车和电动客车的部件、系统以及整车多层次安全要求,主要内容与联合国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全面接轨,部分检测指标比国际法规更加严格。《电动汽车安全要求》主要规定了电动汽车的电气安全和功能安全,重点增加并强化了热失控报警和整车防水性能要求,以降低火灾、遇水等情况下的安全风险。

《电动客车安全要求》针对电动客车载客人数多、使用强度高等特点,在《电动汽车安全要求》标准基础上,对内饰阻燃、车辆结构、充电系统、整车控制、系统防水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主要规定了动力蓄电池的机械安全、电气安全和功能安全,测试项目涵盖机械冲击、模拟碰撞、湿热循环、外部火烧、振动泡水、外部短路、过温过充、系统热扩散等各种安全场景。

据了解,这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有关要求组织起草的中国电动汽车领域首批强制性标。标准的出台,将对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5天发生5起自燃事件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产销量分别达到124.2万辆和120.6万辆,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然而,随着新能源市场保有量的不断上升,相关自燃事件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高温天气下,自然案例更是频频见诸报端。5月8日14时24分,东莞市塘厦镇一辆电动汽车在充电桩处充电突然自燃,远处可见滚滚浓烟直冲天际。从冒烟到燃烧仅仅不过三分半钟,所幸灭火及时,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

5月8日,湖南长沙发生一起理想ONE油电混动增程式电四驱SUV起火燃烧事故。5月7日,萧山市一辆新能源汽车冲撞马路中央护栏后发生火灾,仅仅几分钟内车辆就蔓延至全车燃烧,所幸车内人员已经逃脱。

5月4日,新疆阿克苏市上海路金州万象城小区内,一辆电动汽车发生自燃。阿克苏地区消防救援支队交通路特勤站紧急出动赶到现场。消防人员利用水枪很快扑灭了明火,可惜着火后的电动汽车只剩车架,现场无人员伤亡。事实上,加上上述自燃事件,仅仅半个月,就有5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发生,平均每四天就有一起自燃。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8月,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曾发布过《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报告中显示,从2019年5月至8月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共发现79起安全事故,涉及车辆96辆。报告显示,在已经查明起火原因的车辆中,行驶状态的车辆比例为41%,静止状态的车辆比例为40%,充电状态的车辆比例为19%。由此可见,与行驶状态、静止状态相比,充电状态并非大头。

自燃或主要缘于三大原因

对于新能源汽车着火事故,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副秘书长刘鹏在一次微课堂的分享中则表示,充电过程、充满电后的静置状态是着火事故的主要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大多发生在高SOC(State of Charge,即“剩余电量”)状态;在全国车辆安全事故中,乘用车事故占比高于专用车,达到56.9%,其中三元锂电池占比最高,达到88.89%。

新能源汽车领域资深专家王朋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认为,起火事故要么是充电导致的热失效,要么是被撞击或者曾经受到撞击,完全静置状态下自己起火的事故,极其罕见。具体到事故原因,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新能源自燃主要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电池前期热管理不足,加之高温季节内部温度偏高,易引起电池热失控;第二,车辆本身质量不可靠;第三,充电桩与车辆的匹配度不够。对于“自燃缘于车辆电池”这一说法,崔东树则表示,自燃缘于多种因素,而不仅是电池本身的问题。“归咎于三元锂电池,是别有用心的说法,或是借此来保护落后产能”。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题图 | 新华网资料图片
责编 | 戚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