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实习生 蔡梦婷 冯嘉兴
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提供(署名除外)
史上首度以宋仁宗为主角的古装电视剧《清平乐》即将大热收官。自4月7日开播,王凯、江疏影作为男、女主角的表演,全剧精美而忠实于宋韵的画面,都引发了观众对宋朝历史的深层兴趣,以及对王凯饰演的宋仁宗“原貌”的好奇。
无独有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也推出了宋史研究者、著名历史作家吴钩的新著《宋仁宗:共治时代》,从更为宏大严谨的视角,凝眸这位“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的宋朝皇帝,详述他的一生及其面对的制度环境。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就“历史迷”“剧迷”们关心的话题,第一时间采访了吴钩先生。
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北宋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赵祯,就是赵宋之世的高峰“嘉祐之治”的主要缔造者。
仁宗朝间,“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登上历史舞台,学术界中的“宋初三先生”与“北宋五子”也活跃于此。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项出现在仁宗时代。
宋仁宗自己的一生虽然平淡,但在他御宇期间,却涌现了众多杰出人才。《清平乐》中出现的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柳永等北宋文化名臣,由于他们的诗词作品贯穿中小学语文教材,更被观众称为“背诵默写天团”。
过去,宋仁宗大多在各种“江湖之远”文艺作品、历史传说和古装电视剧里充当“工具人”“背景板”,然而其仁厚性情、为君之道一直流传于“庙堂之上”,为历代君王名臣所垂范标榜。
有宋一代,“仁祖之法”代表着一种近乎完美的施政状态,备受推崇。明代名臣张居正为年幼的万历皇帝编撰《帝鉴图说》,其中认为汉文帝、唐太宗及宋仁宗,继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之后“善为可法”……
近年来,以宋代为背景的历史影视剧渐多。无论是2018年底开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还是2020年的《清平乐》,均以大众熟悉的宋词文学世界出发,展现更为宽广的宋代中国及其历史与美学。
比如《清平乐》宣传海报,背景选用北宋李成的《晴峦萧寺图》,片头则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剧中服装亦以宋画为灵感,曹皇后的服饰与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仁宗后坐像》,高度相似。
吴钩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代以来,人们把对民族危亡的焦虑感,投射到历史当中,使得宋王朝在军事所表现出来的“积贫积弱”,成为某种刻板印象。
但随着当下社会发展,宋代中国独特的审美趣味、雅致的生活方式、开明的社会氛围也日益吸引当代国人。“宋代历史中,实在有很多我们以前忽略掉的精彩。”
【谈书】
历史上的这位“官家”比电视剧里如何?
今年1010岁的宋仁宗值得拥有一部传记
羊城晚报:《宋仁宗:共治时代》并不是您第一本写宋代历史的书,这次为什么选择宋仁宗作为主角?
吴钩:对我个人来说,之前研究宋朝历史,是一个碎片化的过程,所以之前写的都是短文章,或是由短文章编录成书,不是这种完整的、长篇的传记。
但在对宋朝的研究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发现仁宗皇帝是我个人最赞赏的一位古代帝王。不仅仅在宋朝,如果在中国古代所有王朝中,要挑一位皇帝立传的话,我肯定都会选宋仁宗皇帝。
最近仁宗皇帝好像比较火,主要是因为电视剧《清平乐》的播出。据我了解,《清平乐》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以仁宗皇帝为主角的影视作品。
其实不只是影视作品,从元朝一直到晚清的戏曲、评说、小说,虽然以仁宗时代为背景的文艺作品很多,但仁宗本人一直只是跑龙套、背景板,从未当过主角。这也让我有点为他抱不平,所以更加坚定了要为他写一部传记的想法。
另外,2020年又刚好是仁宗皇帝诞生的1010周年,比较巧合。今年如果推出一部传记,有纪念意义。所以我从去年起就在赶写这部书,希望今年能如期出版。
羊城晚报:为什么您如此推崇宋仁宗?
吴钩:因为他比较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以及我对古代皇帝“为君之道”的理解。仁宗皇帝虽然自己比较平庸,没什么雄才大略,但是在承平时期他很懂得怎么去当一位君王。
这个“为君之道”,宋朝人自己已经概括过了:第一点是“守法制”,法制包括当时的祖宗之法,以及各种惯例、制度,即一个皇帝要有守法制的自觉,而非为所欲为。
第二点是“任用贤能”,包括任用能干又有抱负的士大夫当执政官员。皇帝一般是不用插手具体政务的,他虽然有着最高的权威,掌握着最终裁决的权力,但是治理国家其实是由政府具体负责的,这个政府就由宰相领导的士大夫组成。
这时政府的权力很大,就需要受到制衡,所以任用贤能执政的同时,也要任用敢于直言的士大夫当台谏官,来监督执政官员,使权力达到一种比较平衡的状态。
羊城晚报:您的书中比较集中突出地描述了宋仁宗性格中的“克制”。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表现与您认识的、史上真实的仁宗相似程度有多少?
吴钩:我觉得电视剧里面王凯扮演的仁宗皇帝,相对来说可能拔高了一点。比如我们看电视剧里面,仁宗皇帝是很英明神武的一个人,很多事情他其实都是知道的,明白这些大臣、台谏官的花花心肠,只不过不想当众说破;或者有些事他主动去做了,比如把后宫的尚美人送出宫……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明白”“主动”,他还是被迫无奈的成分多些。
所以真实的宋仁宗其实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高大上,他更加庸常一点,性格相对来说也软弱一点。
但我们绝对不能因此就说宋仁宗是一名昏君。不昏庸,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短处在哪里,也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宋仁宗明白以自己这种比较平庸的资质,应该集思广益,让大家表达意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论剧】
北宋名臣仅仅是“背诵默写天团”吗?
应补上历史人文教育的一个疏漏
羊城晚报:这部电视剧里面,出现了很多北宋时代的名臣,也是我们现在很熟悉的一些文化人物。但如今大家对他们政治上的作为其实并不是很清晰,您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吴钩:我觉得非常可惜!我们的通识教育要求大量背诵这些宋朝名臣的作品,这些人一登场,网民们就给他们取了一个花名,叫“背诵默写天团”。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起码说明他们是现在网友和中小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一个群体。
但是我们可能只背过一些诗文,而对于他们在政治上、社会管理上的作为并不了解,我觉得这是历史人文教育方面的一个疏漏,确实可惜。
但是电视剧中对这一批北宋名臣的作为还是缺少正面描述,连一些人事政事的前后因果、来龙去脉都没有交代清楚,这有点遗憾。不过我在《宋仁宗:共治时代》这本书里,对此有比较具体的讲述。
羊城晚报:您刚才提到“以仁宗时代为背景的文艺作品很多”,宋代何以成为重要的IP来源?
吴钩:这跟前面所说的宋朝名臣辈出有关系,他们是非常强大的一种存在,名臣们每个人走出来就是类似于现在的流量明星,编故事就有吸引力。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很多文艺作品情节本身是虚构的,只不过拿了宋朝这些有名人物当主角而已。
羊城晚报:历史影视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清宫辫子戏”“明史热”都曾经热过。今天人们把眼光放在了宋代,是什么原因?
吴钩:一方面,我们之前看的历史剧,往往把焦点放在了官场的政治斗争,或是后宫的宫斗上。这个的确可以吸引很多观众,但是宫斗戏看多之后就会觉得乏味,观众的兴趣点就会发生转移。
所以我觉得,像《清平乐》这种剧集出来,大家就会眼前一亮。宋代的朝堂,可能跟之前看到的清宫戏都有点不一样,君王与士大夫真的是在忧心天下、互相尊重,君臣之间既彬彬有礼,又为了国事能够激烈地讨论甚至争吵,让观众感到新鲜和震动。
另一方面,这跟观众的审美或者说精神需求的转移有关。因为我们现在在物质方面的生活越来越好,应该可以说是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时代吧。物质满足之后,我们就在精神上有更高的需求,要求生活有格调有品位一点,要把生活过得更加优雅一点。
这时就会发现,宋朝可以提供许多精神滋养,而在其它朝代起码没这么明显。比如宋朝流行的审美,的确非常符合现在的主流审美,像瓷器、服装、宋画等等;还有包括插花等等这些比较风雅的生活方式,都非常适应我们对于生活品位的需求。这时去看以宋朝为背景的电视剧,包括去年播出的《知否》,我们就会发现宋朝人过得真的很好,很有“调调”。
【讲史】
宋朝为何给人留下“积贫积弱”的成见?
面对的是北方部族政权成熟的时代
羊城晚报:您在什么时候开始对宋代历史感兴趣,从而开始宋代历史的写作?
吴钩:这大概是10年前的事吧,跟我个人的写作经历和阅读经历有关系。我从小时候就比较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书和武侠小说,只不过泛泛地对中国历史感兴趣。
大概是十多年前,那个时候关注点是放在明清,看明清方面的史料主要是一些官场小说、文人笔记等等。那时候看得有点郁闷,因为总觉得官场这么黑暗,官员勾心斗角,我就觉得应该再往前面的朝代再看看。
于是就去找了一些跟宋代有关的书籍来看,才发现那其实是最符合我个人价值观和审美的一个朝代,慢慢地就把自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转移到了解宋朝上来了。
羊城晚报:在了解、写作宋代历史的过程中,您汲取了哪些学界的研究?
吴钩:我自觉去引用的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海外汉学家所提出的“唐宋变革论”,我个人比较认同,所以我的几本书其实隐约都有变革论的这个理论在后面。
羊城晚报:学界观点一般认为,宋代开启中国乃至世界史的一个新阶段。您如何评价宋代君王、权臣的个人作为与历史时代背景的关系?
吴钩:宋朝政府有一个特点:重视商业。其他王朝对商业可能有点轻视、忽略,没那么在意,甚至可能有意压制它。但宋朝不轻视也不压制,它是鼓励,甚至政府本身就充当一个类似大商人的角色,参与到市场当中,去发展商业、开拓市场。这也是宋朝的经济繁荣的基础。
这套做法我们是可以用“重商主义”来概括的,就是国家或政府非常主动地介入到商业当中来,以推动商业的发展。“重商主义”对世界的近代化非常重要,几乎每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化,都必须经过这一个阶段。所以海外有一些汉学家认为,宋代中国是世界近代化的一个起点。
羊城晚报:那为何总有评价说,宋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国家“积贫积弱”呢?
吴钩:我个人是不大赞同这个说法的。如果跟汉唐最强盛的时候相比,宋朝的军事好像看起来的确有点弱,比如汉朝可以打败匈奴,唐朝最强大的时候也可以打败突厥。
但是宋朝当时面对的都是北方的骑兵,比如西夏、辽国、金国等等,都没办法取胜。虽然在战场上也打过胜仗,但起码没办法像汉唐那样,征服对方的骑兵,从这个角度来看宋朝的确在军事上是比较弱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弱是有客观原因的。汉唐时候的北方,不管是突厥还是匈奴,它还处于一个部落联盟的阶段,而到了宋代,不管是辽国、金国还是西夏都建立了国家,国家在财政能力、军事动员能力上,相比起部落联盟都大大增强了,也就是说,宋朝面对的是这些北方部族政权最强盛的时代。
而且宋王朝所面对的北方政权不是一个,而是一连出了好几个,就像车轮战一样跟宋王朝对抗,宋王朝的表现虽然没那么强悍,但韧性强的。它在强敌轮流来犯的情况下,还维持了三百多年,成为汉朝之后寿命最长的一个王朝,这一点很不容易,也说明了宋朝的军事链其实没有那么弱。
对于“积贫”我更加不同意,因为不管从政府的财政收入来看,还是从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看,宋代都是处于中国古代收入水平最高的一个王朝,这个是有学者的研究数据支持的。只不过因为宋朝投入养兵的开销太大,财政上有点支持不过来,所以才会有“积贫”这个说法。
羊城晚报:今天对于宋代的认识跟过去比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吴钩:近代以来,评价宋朝时大多数人都把一种对民族危亡的焦虑感,投射到历史当中去。因为到了清朝末年,中国的确是积贫积弱了,甚至有被其他国家殖民、侵占的危险,所以宋朝这种在历史上处于军事劣势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人们会更加强调这一点,从而反映内心的焦虑,这是近代看历史的特点。
到了现代,我们的国家强大了,经济水平也越来越高,随之精神上的需求也更加凸现出来。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宋朝能够提供给我们精神需求方面的参考,包括雅致的生活、开明宽容的社会氛围等等。这时人们会比较从容一点,就会发现在所谓“积弱积贫”这种刻板印象的背后,其实宋朝的历史还是很精彩的,有很多我们以前忽略掉的东西。(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作家简介】
吴钩,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
“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现代的拂晓时辰》《风雅宋》一书获得CCTV“2018年中国好书”等大奖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