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我们在抗疫一线过——直击“南丁格尔”们的坚守
2020-05-12 18:00 新华网
4月11日,援助湖北归来不久的邱焕昀,将妻女送到亲戚家,便又全身心投入所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的战“疫”工作。

新华社哈尔滨5月12日电 题:护士节,我们在抗疫一线过——直击“南丁格尔”们的坚守

新华社记者闫睿、王建、强勇

“5·12”国际护士节。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牡丹江市的一些护士们而言,今年的护士节是别样的。至今还有一些人忙碌在抗疫救治一线。在岗位上,“南丁格尔”们用专业、敬畏和温暖,点亮着生命之光。

“未卸盔甲,又上战场”

从武汉支援归来、完成集中隔离后没几日,41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王磊,又出现在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

“最开始一周,常常忙到半夜。有时躺下三四个小时,就又出发了。”王磊说。

即使夜里在驻地,王磊也时常会被紧急电话叫醒。“不仅要随时关注患者情况,我作为‘大家长’也要留心护士们的情况,鼓励大家不紧张、不畏惧。”她说。

工作21年的王磊说,重症医学科一大特点就是救治要快,医护人员走路生风,但这与伙伴们本身的温柔暖心并不矛盾。

就在前几天,一通急促的电话打到救治中心。电话那头,一位女士恳切地说,60多岁的父亲正在重症病房治疗,很快就是他的生日了。往年都是家里人陪他一起,今年希望医护人员能帮着照看父亲。

大家记下了这个事情。王磊说,患者生日当天,院里专门准备了生日面、鸡蛋。晚些,医护人员订购的蛋糕也送来了。大家围在患者身旁,给他唱生日歌。“因为和自己父母年龄相仿,很多在场医护人员激动地流泪了。”王磊说。

“经过这次疫情,我更加觉得,有时我们不只是护士,更是患者的家人。”王磊说,当护士没太多秘诀,从患者角度出发,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就不简单了。

“这是我最难忘的护士时光”

“大盟,你好吗?重症病房内节奏太快,你下了班,一定要多休息。”

走出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的隔离病房,该院35岁的护士崔轮盟看到这样一条微信留言。

“是前不久照顾的王阿姨发来的。她是天津人,治愈正在隔离中。”崔轮盟说。她所在的这家医院,集中收治着境外输入新冠肺炎患者。

王阿姨住院期间,崔轮盟负责照料她。由于穿着防护服,王阿姨一直不知“她”是谁。听声辨人找到崔轮盟时,王阿姨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真的没什么,都是应该做的。”说起这些,崔轮盟“不善言谈”。但提到护理工作,她的感慨很多,一再强调要严谨,“在重症医学科,患者的任一生命体征都是信号,我们要细致、再细致。”

从年后到现在,哈尔滨市传染病院52岁的护士长高玉梅一直在带队奋战。“隔离区内24小时都要有护士,给患者吸痰、翻身、监测生命体征,事无巨细都要护理周到。”她说。

“虽然很辛苦,但大家没抱怨。”高玉梅说,病房工作有如打仗。疫情期间,护士们像陀螺一样不停歇,要熟悉每个患者的情况。患者中不少是老年人,生活难自理,全靠护士照顾,丝毫不能大意。

“身为护士,拥有细心、耐心、同理心很重要。”高玉梅说。

跟高玉梅在一线的护士,多是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这种历练终生难忘,每个人都在疫情中成长。”高玉梅说,护士们也相互抢着分担。有的护士会在隔离区多待会儿,就是为了能让其他护士多休息会儿。

“我是‘男’丁格尔,我骄傲”

从2月中旬起,坚守在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一个多月,到支援牡丹江市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再到返回哈尔滨当日即入列一线救治,短短三四个月内,31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男护士刘浩3次“逆行”出征。

每天6点多,刘浩就进入隔离病房,为患者进行核酸采样,在9点前交给转运组送检。忙完这些,他就回到隔离病房照看患者。

“现在照顾的几位重症患者,都在借助ECMO治疗。设备管路多,每一条都要细致梳理,一个患者看下来要二三十分钟。”刘浩说。

谁说铁汉不细致。重症病房的一名患者,看到同屋病人陆续转出,眼神中充满焦急。刘浩看出他的情绪,安抚他耐心接受治疗。“他后来身体逐渐恢复,转到轻症病房已10多天了。”刘浩说,看到自己护理的患者康复,心里满是骄傲。

4月11日,援助湖北归来不久的邱焕昀,将妻女送到亲戚家,便又全身心投入所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的战“疫”工作。

一位重症患者病情加重,需要对其开展血液净化治疗。曾在湖北应城市中医医院连续奋战37个小时完成这项治疗的邱焕昀,主动承担了下来。

实时监测患者20余项指标……奋战12个小时后,这名患者生命体征重回平稳。“重症监护中心护理量大,男护士理应多承担一些。”邱焕昀说。

早5时,上了一宿夜班的邱焕昀走出隔离病房。晨光熹微,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