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前老广如何嫁娶?坐地铁,让美美的通草画来告诉你……
2020-05-11 22:13 羊城晚报•羊城派
通草画文化展在广州地铁2号线越秀公园站展出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黄宙辉  通讯员谭佩仪 刘文霞

5月11日-6月10日,“指间的广州制造——‘广府旧事’通草画文化展”在广州地铁2号线越秀公园站站台文化长廊展出。该展由广州博物馆和广州地铁联合主办,通过60余幅广州博物馆收藏的通草画作图像,为地铁乘客再现19世纪老广的生活。

地铁乘客在欣赏通草画文化展

通草水彩画被誉为“东方明信片”

通草水彩画是指18、19世纪,在当时的世界名城广州盛行的一种承载于通草纸片上的特殊画作。这种画作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题材相当广泛,多为表现当时广州的市井生活风情和珠江风貌。

通草画虽然只有巴掌大小,却搭乘千帆万舸,漂洋过海,成为海外了解东方人情风物的重要窗口,被誉为“东方明信片”。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介绍,虽然通草画的技术性不是特别强,但19世纪的人们可以通过它记录生活、还原生活,很接地气,而且画作的数量也非常大。

20世纪90年代,这些“中国风物的手绘照片”重新回归故土,成为我国了解和研究近代广州口岸和城市社会、生活历史的重要资料,同时唤起故里人们对“广府旧事”的记忆。

而广州博物馆是全国最早收藏通草水彩画的公立博物馆。自1999年以来,该馆一直致力于通草画的征集、收藏、研究与保护工作。至今,该馆已入藏19世纪通草画逾500幅,题材之丰富、品级之高,均居全国首列。

通草画文化展展出老广们的婚庆嫁娶习俗

展现19世纪老广们最真实的生活

本次展览分为“活在广州”、“岁时节庆”、“传承与创新”三大部分,甄选了广州博物馆部分馆藏通草画作品图像,并结合相关中外文献资料,全方位向当代市民展现清代广州市井百态、居家生活、水城文化、节庆民俗等风貌。

“活在广州”部分包含“市井百态”、“居家生活”、“水上浮城”,甄选了“广州市井风情通草画册”、“手工业生产图通草画册”、“街头杂耍”,从中可见100多年前在这座城市生活的无数居民的身影,展示19世纪广州“市井百态”风貌。

“行商园林景色”为主题的画作图片,展现19世纪广州地区的“居家生活”;“广州江河上多姿多彩的船舶形貌”,再现了19世纪广州作为“水上浮城”的兴旺繁荣。

“岁时节庆”部分主要分为“新春佳节”“端午节”“婚庆嫁娶”三块,通过“迎亲队列”“抬花轿”“抬彩婷”等描绘19世纪广州“婚庆嫁娶”场面的通草画,尽显广府传统嫁娶风俗之华贵;“舞龙”“舞狮”“元宵花灯巡游”“龙舟竞渡”等体现传统佳节的通草画,又带着观众品味广府传统的节日习俗。

非遗通草画传承人苏昕的作品

约25万青少年参加通草画的学习

本次展览还专门设计“通草画实物展示区”,选取广州博物馆长期合作对象、广东省内唯一非遗通草画传承人苏昕老师及其青少年学生代表创作的通草画作品,展示现今通草画的传承保护状况与创新创作活力。

苏昕老师告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她是在2008年接触到通草画并进行学习,后与其他老师组成团队研究通草画的传承。

2010年,由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作为非遗通草画传承保护中心,向全广州市的少年儿童进行通草画的推广和教育。目前,广州市约有25万青少年儿童参加过通草画的学习,培养了一支强有力的通草画教育教师队伍。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介绍,从2011年开始,该馆逐步形成“通草课堂”的教育活动品牌。“通草课堂”在重要展览或节日时举办各项活动来向公众科普通草画知识。

此外,广州博物馆与越秀区少年宫连续多年共同举办通草画主题相关教育活动,并与广中路小学等学校加深通草画教育的合作力度。2015年越秀区少年宫与广州博物馆合作的通草画教育案例被广东省博物馆协会评为“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