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画
生为南方人,我却喜欢吃面食,尤其面条。每有出差,我的果腹首选就是各地的特色面。
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单面条的命名,就是一门学问。
在上海时,我喜欢吃煨面,黄鱼煨面,或者青菜肉丝煨面,这面是以烹饪的方法来命名的。同是“煮”的动作,煨同炖、焖、烩都不同,煨字意即用文水慢慢煮,讲究一个慢字。慢工出细活,花时间煨出来的面条软烂入味,汤汁浓白,叫人不舍弃碗。
到了苏州,面条常以浇头来命名。农历四到六月,苏州的头牌面是三虾面。所谓“三虾”,即虾子、虾脑、虾仁。三虾入面,色泽鲜艳,汤浓味鲜。秋冬季节,吃货们则会去裕兴记吃上一碗秃黄油面,秃黄油也是浇头,指的是蟹黄蟹膏。
也有地方面以调料来命名,比如厦门的沙茶面,重头之戏在于沙茶酱的调制。好的沙茶酱会用花生仁、白芝麻、虾米、椰丝等十几种食材,研磨加油熬制而成。
直至去到杭州,我方知面条还可以以食材的形状来命名,说的就是片儿川。
初吃片儿川,是在杭州的老字号奎元馆。古色古香的店面,挂着“江南面王”的招牌。有句俗语讲:“到杭州不吃奎元馆的面,等于没有游过杭州。”奎元馆里的面确实花样繁多:雪菜鱼片面、虾爆鳝面、虾黄鱼面……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出的。
要说奎元馆里最具杭州风味的特色面,当然非片儿川莫属。片儿川是汤面,浇头由雪菜、笋片和肉片组成。因笋和肉都被切成片状,杭州话又多带“儿”音,故名字含有“片儿”二字。有人说,川字是“汆”的谐音字;又有人说,川字是象形字,见字如面,用“川”字来表达面条根根筋韧的样子。我比较喜欢后一种说法,把面形容成象形字,这面自然就有了格调,有了文化气息。我对片儿川可谓一吃钟情,一吃不忘,因雪菜、笋片和肉片这“铁三角”恰好通通是我的心头之爱。
后来,再度去杭州,在杨梅岭山上又吃过一次片儿川。那是一个四月天,晚上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山上气温一下降了很多,我穿上最厚的法兰绒格子衬衫还冻得瑟瑟发抖。民宿老板就贴心地给我煮了一碗片儿川,一碗下肚,浑身热乎了起来。老板说,在杭州人眼里,片儿川就是一道家常美食。这种面没有技术难度,关键是食材得选好。最好值冬笋上市之时,买回新鲜冬笋,搭配雪菜、瘦肉片,一家人吃得淋漓酣畅,一碗片儿川就可以成全女人的俗世幸福。
如今,杭州的片儿川已经衍生出了多种浇头,传统“铁三角”外加进虾仁,就变身为“虾仁片儿川”;将虾仁换成腰花,就成了“腰花片儿川”。同样,猪肝、爆鳝、牛腩或者火爆大肠,都可以加进片儿川,成就一碗独特的杭派片儿川。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