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勇 陈强 彭纪宁 陈卓栋 通讯员 谭耀广
4月21日下午,被业内称为海水稻发现者的陈日胜,风尘仆仆地从台山赶到江门市区,此行目的是要领取新注册成立的“江门市日胜抗逆性水稻研究院”牌照。这家新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旨在开展耐盐碱水稻育种、盐碱害胁迫水稻生长等研究。
去年,陈日胜来到台山海宴镇华侨农场南丰村,承包了750亩由盐碱地垦造出来的水田试种海水稻,晚造亩产超过900斤。今年早造,陈日胜扩大了在南丰村的种植面积,一口气种了近4500亩海水稻,按照去年晚造的收获情况,盐碱地有望变“大粮仓”。
五百多粒种子
陈日胜与海水稻的缘分,要追溯到34年前。
据陈日胜回忆,1986年,他受湛江农业专科学校老师罗文列之邀,陪着老师一起到湛江当地沿海调查红树林资源。一天,他在湛江遂溪县城月镇燕巢村海边茂密的芦苇地里,看到一株比人还高、看似芦苇却结穗的植物,穗呈青白色,里面果实剥开一看,竟是红色的像米又像麦的颗粒。
陈日胜记得,老师罗文列上前查看后,断定这是生长在盐碱地里的野生水稻,告诉陈日胜这很可能是一个还没有被人们认知的新物种,嘱咐陈日胜摘些种子回去研究。“老师算是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好好研究培育它。”时隔多年,陈日胜依旧记得当时取下的那株野生海水稻种子一共522粒。
1987年开始,毕业于林果专业的陈日胜,开始了“跨界”进行海水稻育种。陈日胜发现,最开始海水稻的同一批种子不会同时抽穗,于是得年复一年地进行选种,通过繁育选择优良株系进行种子提纯和繁殖。如此选种到1991年,陈日胜才定型品系,在10个株系中收获种子3.8公斤,因它在1986年被发现,于是名为“海稻86”。
陈日胜在测试出海水稻具有耐盐耐碱的特殊功能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自掏腰包跑到全国各地去考察盐碱地。“跑了国内好多地方,主要是到不同的盐碱地测试,观察海水稻耐盐碱性状表现、在不同的积温带表现,以及在不同品系盐碱地表现。比如,我最开始在黑龙江一个盐碱地种海水稻,结果发现它却不结穗,于是就得进一步研究。”
2014年9月1日,“海稻86”通过农业部颁布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从第一次发现海水稻,到被官方承认,陈日胜一直是海水稻育种“个体户”。这是一个耗时又费钱的工作,为了筹措资金,陈日胜搞过不少副业,在广东云浮、广西桂林等地搞林场、种果树,从事过建筑、修路行业,资金紧张时甚至卖过房。
30多年孜孜不倦地进行海水稻育种,经历过资金紧缺、家人的不理解,常年在田地里弯腰工作还导致腰肌劳损,但陈日胜没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我一直记得老师罗文列说过,中国乃至全球的盐碱地那么多,海水稻研究成功了,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三千多种材料
4月下旬,陈日胜位于台山市海宴镇南丰村的海水稻种植基地里,高高矮矮的稻苗一片绿色,焕发出勃勃生机。上个月的3月5日,江门市春耕生产现场会就在这个种植基地举行,现场演示了农用无人机条播技术、海水稻播种等新农机、新农技,并通过5G网络向江门全市现场直播。
南丰村靠近大海,离陈日胜的种植基地不远处就是红树林。海边的土地受海水渗透压影响,丰水期田间盐碱度正常,但枯水期国底深处盐分会受压上升,造成土地盐碱度过高,农作物难以生长。海宴镇有关负责人告诉,村民们曾经尝试过种植水稻、玉米和甘蔗,发现效益不高,最后只能丢荒。
两年前,当地政府把南丰村一块750亩丢荒地垦造为水田。去年,经朋友介绍,陈日胜来到南丰村,发现这里的盐碱地很适合开展“海水稻”种植研究。因此,他一出手就“拿下”750亩地展开测试、育苗等工作。于是,南丰村成为全省首个在盐碱地上完成垦造水田项目并种植海水稻的村。
去年晚造,陈日胜750亩的种植基地喜获丰收。陈日胜告诉记者,去年收割时,江门市农业局的水稻所过来测过,最低产的是910,高产的是980多斤。“亩产900多斤,这样的产量,我还是比较满意。”
据了解,海水稻最开始只是单季稻品种,但是经过陈日胜执着地培育研究,对其进行一代又一代优中选优,如今已经发展到双季稻品种,单造亩产也大幅提高。陈日胜告诉记者,相较于其他种植基地,台山海宴因地域气候的原因,水稻种植可以一年两造。
今年早造,陈日胜在去年流转的750亩水田的基础上,又承包了邻近地块近300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海水稻。“村民们原先用这些地来种甘蔗,但是这片农田盐分高,导致产出效益不高,一直希望转型。加上附近有一个800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需要进行轮作,上半年也给我们也承包了拿过来进行海水稻种植,所以今年早造在海宴的海水稻种植面积近4500亩。”
陈日胜透露,在南丰村的基地,既是示范基地,也是科研基地。“今年早造,我们在这里种植了超3000种育种材料,应该是全世界海水稻材料最全的种植基地了,我们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测试,考察它们的种植表现。”陈日胜告诉记者,他希望把这里产的“海水稻”种子推广到世界各地去。
翻一倍的效益
在陈日胜位于南丰村的种植基地,记者发现一些水田的四周,都有1米宽的沟渠,里面的水在不断地流动。陈日胜告诉记者,他们团队在这里探索稻虾、稻蟹共生模式,“海水稻比一般稻谷高,稻田下很适合养殖虾蟹,可以进一步提高稻田综合效益。”据陈日胜测算,稻蟹、稻虾共养模式,亩产效益至少提高一倍。
据了解,台山当地素有养青蟹的传统。去年,台山青蟹协会就已与陈日胜合作,种植了200亩海水稻,探索海水稻与台山青蟹共养模式。结果发现,海水稻稻梗粗壮,稻叶细长至1米有余,可以帮助青蟹防害遮阴,收割后的水稻头还可以调水至肥活程度,同时还可以使青蟹的口味更佳,产量增加5%。
“海水稻一方面可以吸附并分解蟹塘的有害藻类,平衡水质环境,减少青蟹病疾发生,另一方青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其排泄物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陈日胜指出,稻蟹、稻虾共养这一模式,能把虾蟹产生的氨氮等成分,通过水稻作为养分肥料吸收,实现土壤改良的效果,形成绿色循环经济。
陈日胜认为,目前全国的盐碱地存量很大,一旦能将这些地利用起来,中国的粮食产量将得到很大的提升。“如何提高种植水稻的效益,让老百姓种水稻有更多的钱,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会开展更多种植研究项目,把最好的技术和方式摸索出来,推广给老百姓。”
资料显示,中国北方和东南沿海,都有大量的盐碱地分布,如果都能垦造成水田,种上海水稻,不仅可以解决粮食问题,更可以有效增加补充耕地指标,缓解用地压力。陈日胜告诉记者:“广东的沿海滩涂盐碱地就有将近300万亩,如果都种上海水稻,一造亩产900斤,那一造就可以增加27亿斤稻谷,这是很可观的。”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4月14日海南三亚举行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试验现场观摩及建设推进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就提出,在10年内,选育出耐盐度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耐碱在pH9以上的耐盐碱水稻品种,且年推广面积达1亿亩,平均亩产300公斤,这样每年就可增产300亿公斤粮食,这样可以多养活近8000万人口。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