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化州低埇村:产业扶贫盘活闲置土地,贫困户提前“摘帽”
2020-05-06 16:2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全村69户贫困户共207名贫困人口于2019年11月全部脱贫,脱贫率100%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志文

低埇村(行政村)位于广东化州市杨梅镇西南面,是广东省体育局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定点帮扶的省定贫困村,下辖有低埇村(自然村)、冲华村等13个自然村,共1525户,5685人,其中贫困户有69户,贫困人口207人。

低埇村规模大、人口多,村民人均收入差别悬殊,情况复杂,在脱贫攻坚上面临着较大压力。但自从2016年省体育局二沙体育中心选派何央同志为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进驻到低埇村后,短短几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东省体育局局长王禹平(最右)与何央(最左)慰问贫困户(中间)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让贫困户提前“摘帽”

4月22日到24日,记者实地走访了低埇村。在从吴川高铁站驶往低埇村的路上,何央指着路边成片的荒地向记者介绍,化州市杨梅镇是一个建筑强镇,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经商或做建筑工,导致大量田地被丟荒,杂草丛生,之前低埇村也是如此,有上千亩的土地被丟荒。

“但去年我们跟一个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合作,发展特色农业,盘活了村里近200亩的闲置土地,也增加了村民收入”何央补充说。

何央讲述的特色农业,指的是特色种植项目。2019年,广东省体育局二沙体育训练中心投入150万元发展种植产业项目,与村致富带头人余永忠合作,发展种植番薯、雪豆、毛豆、圣女果等经济农产品,每年有投入成本6%的保底收益,即9万元归村集体。

低埇村特色农业种植基地

此外,这种合作模式还为村民了创造近100个稳定就业岗位,确保贫困户和村民有稳定收入,又能使贫困户脱贫巩固得到保障。目前该项目已聘请村民超过800人次。

致富带头人余永忠表示,为了助力贫困户脱贫,即使他们劳动效率没有普通村民那么高,他也会优先聘请贫困户参与劳动,并统一按照100元/天的标准发放酬劳。在帮扶单位大力支持下还希望将村内丢耕弃荒田地全部盘活,形成连片规模种植,届时全部荒田可以收租,并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方便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蛋鸡养殖基地

除了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低埇村还入股了蛋鸡养殖项目和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二者每年分别可获得收益20万元、12万元。

以上3个项目的收益每年共计41万元,为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提供了有力保障。2020年全部贫困户脱贫后,所有产业项目收益资金全部归村委管理,该款项主要用于扶贫、助学、重大疾病救助、村内公益事业等方面。

据因学和因病叠加致贫的贫困户余亚传介绍,2019年她们家共获得产业分红6000多元,另外扶贫工作队买了2头牛苗给她家养,并每年给4个读书子女教育补助共19000元(儿子小学1000元,三女儿初中2000元,大女儿和二女儿读大学为8000元/人),目前已经顺利脱贫。

其大女儿余宇静,还写了一封信感谢扶贫工作队,她在信中写到:“感谢党和国家出台的精准扶贫政策,将无数贫困家庭解救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以后要当一名语文老师……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新农村建设:多源集资,让村庄换了新颜

从杨梅镇开车到村里,一路都是结实的硬底化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不时有鸟鸣从中窜出,地上也几乎看不到塑料袋等农村常见的垃圾。更令人意外的是,短短3公里的路程,记者竟然看到了十多处新农村建设标语,那些振奋人心的标语,透露出这个村子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一派美丽宁静的景象不免令人产生这样的疑惑:这儿真的是省定贫困村低埇村吗?

但其实几年前,低埇村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据何央介绍,他2016年刚到低埇村的时候,目之所及,到处是丟荒的田地,杂草丛生,生活垃圾长年堆积臭气熏天,村中污水横流,破烂牛栏猪圈随处可见,道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

后来,在扶贫工作队和新一届村委的努力下,村庄换了新颜。扶贫工作队来到低埇村后多源集资,利用帮扶单位自筹资金1000万元、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500万元和发动村民自筹的资金500万元,共投入3000万元用于改善人居环境条件,夯实公共基建工程建设和完善其他硬件设施配备,包括:

修建21.6公里村道,使13个自然村通向行政村的道路全部实现硬底化;在13个自然村通向行政村的道路旁边和各自然村环村路旁安装437盏路灯,实现光亮工程,确保村民夜行安全;修建16个垃圾屋,建立卫生保洁制度,选聘专职保洁员,实现各个自然村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清运;

在13个自然村建设污水池和污水管道,使村民自家污水管道接入村污水管道,实现雨污分流,杜绝了过去污水横流、恶臭熏天的现象;建设1个村级休闲公园,提升了农村环境品位……

值得一提的是,低埇村不仅注重村容村貌的改善,还在农村安全建设方面下了“狠”功夫,实现了由“担忧”向“保障”的转变:

一是,建设安全“雪亮工程”。扶贫工作队带领村民在13个自然村的主要交通路口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何央介绍:“低埇村是化州市第一个配备全方位安全监控的村庄。”

二是,建设“响亮工程”。记者在低埇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见到了大喇叭控制中心,据扶贫工作队队员罗伟锋介绍,“有紧急通知的话,我在这里一喊,通过各村主要地方安装的大喇叭,全村人都能立马听到,比微信上通知方便多了!”据了解,集中扩音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

特色帮扶:体育扶贫,让村民爱上运动

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集训基地之一,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体育人才的历史使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贫工作队也把这种使命带到了其定点帮扶的低埇村。

记者走访期间,总能见到年轻小伙子成群结队在球场上打篮球,晚上则能看到村民们在文体广场上休息、聊天、跳广场舞,在走访村民时,还见到某户村民门前搭了一张简易的乒乓球桌,两个小孩正玩得不亦乐乎……

村民家门口的自制乒乓球桌

2016年至今,帮扶单位共投入600万元建设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在低埇村建了15个文体广场,每个文体广场都有一个全场的篮球场和一套健身设施,为村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硬件设施保障。同时,经过与茂名市文广新体育局的联系沟通已在村中选好地址,计划今年分别建设“11人、7人、5人”三个足球场。

低埇村正在修建的足球场

此外,广东省体育局还利用自身的体育特色,组织开展体育下乡活动,例如邀请奥运会冠军教练胡恩勇到村小学开展冠军课堂讲学,组织省女子青少年排球队与当地排球队进行友谊赛和开展武术项目表演……以此来丰富村民的文娱生活,力求将体育与精准扶贫工作融为一体,提升扶贫工作的质量。

扶贫工作队还计划今年底继续在低埇村开展全民健身趣味活动,举行环村徒步活动或半程马拉松,打造体育部门扶贫特色更上一层楼。

低埇村村级休闲公园

广东省体育局局长王禹平在走访低埇村时还对扶贫工作队说:“(扶贫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可以尽管提,体育局都会大力支持”,并表示,相信低埇村在各方的支持下,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同时,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对扶贫工作也大力支持,党委书记刘小青、主任孙小华多次带队到村调研指导工作。

数说成效:

脱贫率:全村69户贫困户共207名贫困人口于2019年11月全部脱贫,脱贫率100%;

收入: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4046.26元增长到2019年的13214.24元,增加了两倍多,全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则从2015年的6325.27元增长到2019年的16608.17元,增加了一倍多;

集体收入:41万元(特色农业种植项目收益9万元,蛋鸡养殖项目收益20万元,光伏发电项目收益12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至2019年在村共投入4655万元(村民自筹658万元、帮扶单位投入1500万元、政府行业部门共投入2497万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项目、助学、大病救助及党建工作。

对话驻村第一书记:对贫困户了如指掌,却差点忘了女儿上几年级

广东省二沙体育中心派驻化州市杨梅镇低埇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 何央

原本在广东省二沙体育中心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担任副主任的何央,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来到了低埇村成为了扶贫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何央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怀有浓厚感情,想为农村做点事。

4月24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对何央进行了专访,短短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被打断了近十次,何央的手机平均几分钟就会进来一个电话:要么是村委干部找他商量事情,要么是村里正在进行的项目要他拍板决策,要么是村民找他解决家长里短……

低埇村村民的事,何央了如指掌,谁家有多少口人、养了多少头牛、种了多少亩地、有多少收入等等,他都一清二楚。但被记者问到女儿现在上几年级时,他思考了好一会才给出答案:“我下乡扶贫时候我女儿读初一,那现在的话,她读高中二年级吧”。

羊城晚报:得知您要来低埇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您家里人是什么看法?

何央:听到这个消息,我太太开始是不同意的。因为父母年纪大需要照顾,孩子刚上初中,学习压力大,她一个人顾不过来。经过沟通和商量,我太太最终是同意并支持我的工作。只是没想到,我在这边一待就是五年了。

2019年初扶贫干部轮换的时候,因为村民们的挽留和工作的需要,自己也希望把扶贫工作进行到底,更想参与中国脱贫奔小康的最后一刻,我又向领导提出申请干多一届。

羊城晚报:现在低埇村发展了很多产业,包括光伏产业、蛋鸡养殖产业、特色农业产业等,您当初是如何确定要引进这些产业的?

何央:大致经过了“走访调研—培训—实施”这么一个过程。以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为例,我先是到村里走访,发现村里有上千亩弃耕的荒地,于是就去找致富带头人余永忠,说服他将这些荒地承包起来,发展大型的种植业。

一开始致富带头人有顾虑,我就带着他去华南农业大学参加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培训班,在那了解了一些当前畅销的农产品类型,并接触了电商销售模式,这才回来承包荒地,种植了一些番薯、杨梅、沙姜、苦瓜等农作物。

羊城晚报: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如果让您总结成两条经验,您觉得会是什么?

何央:首先是大力开展教育扶贫,让那些辍学的学生回到学校去。无论在何时,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基本上没有贫穷的,而没文化的人往往容易贫困。对于低埇村中因学致贫的贫困户,我们会根据他们子女不同的上学阶段给与他们不同的教育补贴,让他们子女能上得起学。

他们子女毕业工作有收入之后,很快就能带领整个家庭脱贫,所以说教育扶贫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其次是产业扶贫,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让整个村子有“造血”功能。单纯地给贫困户补贴,脱贫速度是很快,但补贴一停止,贫困户很可能马上又返贫了。发展产业的关键是找到致富带头人,先让他把成果做出来。村民们看到项目收益好,大家自然就会跟着参与,从而实现脱贫甚至是致富。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