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实习生 郭思琦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日前,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蔡卫平,就相关问题答疑解惑。
现阶段的感染者更年轻
记者:疫情发展到现在 ,每天报告的无症状感染者多了,除了和我们加大检测面和检测力度有关外,和病毒本身有没有关系?
蔡卫平:现在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多是正常现象,因为我们比疫情发展初期时更加重视这个群体。疫情初期,我们的流行病学调查链条基本上只调查密切接触者,发现的确诊者多,找出的无症状感染者少。
其实这一群体并不是后面才有的,广东1月20日首次报告2例无症状感染者,同时开始对这一群体密切关注。如今的筛查力度比之前更大,覆盖面也更广了,所以找出来的无症状感染者数量较此前更多了。
从传染病规律来看,一些传染病病原体在流行到一定阶段时,毒力会慢慢减弱,也就是说,病毒会让宿主活得更好一些,它才能与宿主共存;新冠病毒是不是这样,还在观察。
另外,感染者的年龄分布也有所变化。现阶段感染的人群结构和疫情开始初期的人群结构并不一样,一开始重症危重症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居多;现在收治的感染者平均年龄比之前低,三四十岁以下的人多,有很多是学生、务工者、境外输入群体等,这些人群身体状况相对会好很多,基础病也少。
感染群体年轻,并不意味着没有重症,年轻群体也会发展为重症,但只是比例比较低。
全民核酸检测价值并不大
记者:现在核酸检测覆盖面大了,也有不少时候要求提供核酸检测证明,那么,有没有必要全民核酸检测甚至抗体检测?
蔡卫平:核酸检测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并不是评估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的依据。核酸阳性的时间其实不会太长,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核酸阳性的持续时间相对更短一些。如果不是感染早期去验核酸,很难测得到。
抗体出现比核酸阳性要晚一些,曾经感染过或现在感染的人都会出现抗体,但即使做抗体检测,也无法确定检测者现在是否带有病毒,因为他很可能已经痊愈了。
所以,抗体检测意义更多是看前一段时间有多少人感染,核酸检测是看现在有多少人感染。从防控传染源的价值来说,核酸检测的意义更大。核酸阴性代表现在没有带病毒,不是传染源。
但全民检测核酸的价值并不大,因为即使核酸阴性也可能过后被感染。现在全民做核酸检测,也无法打消完全不被感染的顾虑。全人群感染率很低,筛查出核酸阳性的少之又少,主要还是针对重点人群。
无症状感染者“毒性”低于确诊病例
记者:在疫情通报里,有的感染者感染源暂时不明确,大家会很担心,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容易遇上无症状感染者,容易“中招”?
蔡卫平:在目前这一阶段,偶尔一例两例散发病例是有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搞清楚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是谁,在没有搞清楚中间宿主的情况下,有人就有可能接触到病毒源,就有可能被感染,也就导致一些感染者找不到感染源。但这类群体并不多,大多数情况下能发现感染者的传播链条。有不明感染源的感染者或患者应该是个案。
无症状感染者有可能成为传染源,但它作为传染源存在的价值不如确诊病例那么大,而且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病毒持续时间都要比确诊病例少,相比之下,重症病例的病毒载量、病毒持续时间会更长。
“常阳患者”并不普遍 应深入研究
记者:最近有一个新词叫“常阳患者”,我们有没有这类病人?
蔡卫平:目前我们没有遇到这样的患者。在医学上没有“常阳”的说法,倒是有“病毒携带者”、“带菌者”的说法。有的是病毒或细菌导致的慢性感染,比如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的定义一般是感染以后持续超过半年,如果半年还无法转阴,才叫这个名字。
现在新冠肺炎患者从感染到现在不到半年,最多的也是四个月左右,很难判断他们会不会一直都是阳性,一直携带病毒,时间还太短了。
从目前的观察来看,“常阳患者”并不普遍,应当对其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其实也可以查看他们的抗体水平,尤其是中和抗体水平,如果中和抗体比较强的话,应该能够清除病毒;另外还可以做病毒基因测序、细胞培养,看他们携带的是不是完整的病毒颗粒,到底是不是活的病毒。
新冠病毒感染变成慢性感染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到现在还没有看到病毒能够在某一个地方长期生存下来,就像艾滋病毒喜欢“住”在免疫细胞里,乙肝病毒最终会整合到肝细胞中一样。
社会应回归正常生活和心态
记者:现在都在提疫情防控常态化,您所理解的常态化是什么样的?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常态化防控下,会面临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蔡卫平:常态化防控下,社会应该逐渐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心态。如果出现不舒服症状,及时就医,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对于医院来说,发热门诊应该会持续很长时间,它的关键作用是分流人群,把发热病人和不发热的病人分开。医院业务要完全恢复正常。
记者:学校开始陆续复学,孩子们回归校园后,如何避免校园内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蔡卫平:我觉得目前复学准备已经做得很好了,比如要求一米的社交距离、戴口罩、开窗通风、宿舍人数减少、分班上课等,所有的措施已经尽可能把感染的风险降得最低了。不能说绝对没有风险,但已经努力把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如果真的发生也能把感染人数降到最少。
从目前收治的患者来看,年轻学生群体中重症的比例其实非常少,特别是死亡的比例更低,家长可以适当地放宽心态。
新冠病毒比非典冠状病毒更耐热
记者:最近气温逐渐升高,病毒会怎么样?
蔡卫平:早期结合流感和非典的经验,我们认为天气对病毒是“天敌”,特别是呼吸道病毒多数传染高峰在冬春季,有可能天气热了以后会过流行高峰。
但根据这几个月的观察,非洲、南半球、澳洲、东南亚也有流行的,但新西兰、澳洲等是比较早控制的国家,他们已经是秋天了,转凉反而没有加重,这和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规律不太一致。
不过总体看,这个病毒比非典冠状病毒更耐热,目前还没有发现它在比较热的地方停止流行的趋势,但有可能夏天病例会少一些。
下一个冬春季可能发生但规模不会这么大
记者:我们会和病毒共存吗?下一个冬春季会怎么样?
蔡卫平: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从心态上调整过来,做好长期都会有少量病人出现,甚至有少量家庭聚集病例出现的心理准备,但重症病人的比例应该不会高于年初的时候。
下一个冬春季来临时,有可能又会来一波,有点类似于流感,在没有有效的疫苗之前,可能会出现季节性的流行,但规模肯定不会像这次这么大了。
记者:感染过新冠病毒后还会再感染吗?
蔡卫平:目前还不清楚,但从RNA病毒的特性来看,变异是必然的,不变才是不可思议的。只不过是变化到什么程度而已,会不会影响研发的疫苗和之前产生的抗体,这很难估计。
抗体针对变异的病毒还会不会有效,也难以估计。比如登革热感染后的抗体,会有一段时间发生作用,即使对不同亚型的病毒,不能防止它感染,但不至于会很严重。
流感也是这样,有时候疫苗接种的亚型会预测错,但即使是接种了毒株不那么准的疫苗,发生重症的比例也相对较低。
建议在秋天时接种流感疫苗
记者:常态化防控下,您对普通百姓有什么建议?
蔡卫平:流感疫苗还是要打的,下一个冬春季来临之前,如果还没有新冠疫苗的情况下,打了流感疫苗最起码不会让两种病毒混杂在一起。因为这两种病毒感染后的症状类似,接种了流感疫苗的人,一旦出现相关症状时,流感可以先被排除掉。建议在秋天时就接种流感疫苗进行预防。
另一方面,到了冬春季开始时,也要把口罩戴上,减少聚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勤洗手,常通风,少揉眼睛、保持有效的社交距离等。(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羊城派资料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