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千米!广东电网近十年来最长线路项目提前建成
2020-05-01 20:52 羊城晚报•羊城派
既要避让原有线路,又要为未来线路预留空间,看广东电力人如何搞定昆柳龙直流工程广东受端交流配套工程?

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灿 通讯员 沈甸

5月1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广东“十三五”重点输电工程项目——昆柳龙直流工程广东受端交流配套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提前建成。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该工程是世界首条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示范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落点广东的交流配套线路,将承担着±800千伏龙门换流站的电源落地后的外送功能,为昆柳龙直流工程调试、投产奠定坚实的基础。该工程途径广州、惠州两个地市,线路全长累计247千米,是广东电网近十年来建成线路最长的项目。

在建设过程中,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攻克难关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彰显国资国企的使命担当。

在昆柳龙直流工程广州受端交流配套工程惠州段,施工人员在山岭中进行输电杆塔的装配工作。郝思远 摄

先穿后越,突破地形建设难点

数百米的山峰连绵,谷地中还有着数条小河潺潺,新建的线路在此蜿蜒。此前为了编制好该处的钻越施工方案,工程惠州段项目经理陈义翻山越岭进行现场勘探,并使用测绘无人机,对现场经行3D地形测绘,模拟各种极端条件情况下的交叉跨越净距。

而且,现场既有原有的输电线,还要预留未来新线路的建设空间,这更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经多方考证后,陈义决定在现场采用“先穿后越”的方式进行施工——新建的6回路500千伏线路,先穿越经过升高改造后的2回路直流,再跨越过1回路直流接地极。这样整条线路在1公里内用“S”形通过来既有线路,还为未来线路预留了建设空间。

昆柳龙直流工程广东受端交流配套工程广州段,项目经理观察塔上工人作业情况。郝思远 摄

上述施工方案获得同事们的认可。施工人员沈春杨说,这是他工作以来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在共11回路已建成和规划的线路间建设新线路,又要确保线路间不互相影响,是对该项目的一次大考。

“2020年珠三角东北地区负荷将达到约2260万千瓦,该区域内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多发,电力系统抗灾压力大。”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基建部项目管理科科长孙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该工程的投产对满足珠三角用电需求、提高珠三角电网抗灾能力、改善地区电网结构等具有重大意义。

“智慧工地”,防控复工两不误

在工程广州段施工现场,工人们各司其职,鏖战于每一个施工节点。铁塔、钢材、安装构件、线盘、无人机,以及各类工器具星罗密布,施工现场紧张忙碌而稳中有序。

昆柳龙直流工程广东受端交流配套工程广州段,业主项目部使用无人机开展施工安全巡查。周志旺 摄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程停工近一个月。在做好疫情防控、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工程项目部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防疫方案和开复工计划,采用定点包车和全面组织核酸检测等方式保障复工进度,想方设法做到全面有序复工。把疫情耽误的时间夺回来、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智慧工地”也为建设按下了“加速键”。广州供电局利用南方电网智慧工程实名制系统、输电线路三维可视化智慧管控平台,采用激光雷达扫描、倾斜摄影、三维数字化仿真、手机视频直播等科技手段,实现对工程进度、人员、风险、现场和质量的精细化、可视化、动态化管控,为后续线路工程管理模式探索出来一条新路。

用热成像测温仪、AI摄像头、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为特殊时期下的施工建设罩上安全可靠的“防护网”。

半年完成533基塔基交地工作

工程广州段、惠州段分别是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惠州供电局的在建规模最大的线路工程。线路长、塔基多、工期短、涉及面广,任务紧迫且繁重,这些都为项目团队带来了不少的难题。

由于线路施工涉及广州增城、惠州龙门、惠州博罗的13个镇街和1个开发区,交地压力大、补偿流程长,这些问题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得到属地政府的支持,工程临时党支部与沿线乡镇开展支部联建活动,共同走访了县(区)政府、镇政府,及时反映了建设困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加快推进塔基交地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共计成立32个专项工作组并组织召开多次会议,将塔基交地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街、村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属地供电局工作,各镇街积极响应,落实专人跟进相关工作推进塔基交地工作。同时,通过简化交地补偿流程,工程建设得以推进,用半年时间,完成了533基塔基的交地工作。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