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实习生 蔡梦婷
4月30日至5月24日,“同一双眼睛:艺术共享计划”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展览特邀10位艺术家在策展主题下进行创作,包括雕塑、录像、装置、摄影、版画、音频等作品类型,现场具有互动性和体验感,也制作了相应的线上配套活动。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我们希望在艺术中寻找到一种平等的可能。这种平等,既是视觉障碍人群的‘看见’与‘被看见’之间的平等;也是我们与视觉障碍人群的一次情感的共振,彼此交流的一次平等。我们试图通过艺术彼此了解,也借助艺术达到理解与关爱。”
盲文书写的情书 精神上的握手
展览作品多为对视障人士生理和心理信息的艺术化转换。
艺术家王维荣从盲文的凸点和自己铜版创作中运用的凹点中得到的联想和启示。在铜版画作品《我们之永远无法寄出的情书》中,王维荣将一则情书翻译成盲文点字,又根据该情书内容引发的灵感完成了一件以点构成的铜版画作品。
这使得朦胧隐晦的情书内容与描绘情书感受的画作,以可视的文字图像与可触摸的盲文及铜版画呈现出来,从而在健全人士与视障人士心中引起了“同步”的浪漫感受。
部分盲人惯用倍速的读屏软件,以在有限时间内高效获取生活信息。青年艺术家惠干源定以倍速亲自录取本展览的一切导览音频,并将其散布于各作品前进行触发式播放。
由此既特别照顾了视障观众,使他们觉得温暖亲近,又给健全观众带来了前者特别的听觉体验。
著名雕塑家隋建国通过遮蔽双眼制作了留下手指和手掌痕迹的负空间互动雕塑作品《握手》,并将部分作品隐匿于屏蔽观看的雕塑匣子内部。
由此,健全观众也只能凭触感完成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每一双覆在负空间雕塑上的手,就如握着艺术家的手,而健全者也在纯粹触感中与视障者站在了同一战线,实现了精神意义上的“握手”。
策展人张芬表示,“同步”与“握手”发起该展览的出发点,即利用艺术的理想世界,打破了健全人士与视障人士的精神交互与艺术欣赏的屏障,促进了彼此的换位思考与相互体谅。
如摩斯密码 沟通明暗世界
展览更以作品试探艺术想象的边界,展示健全及视障人士共同无法企及的视觉盲区。
艺术家秦思源将采访收集来的“广州盲人最喜欢的声音”的各种答案译成摩斯密码的“点”和“划”,又将其通过盲杖与地面、物体的“点”和“划”的撞击动作及声音呈现出来,可密码传递的信息无论对健全还是视障观众来说都神秘而不可理解。
展览期间,视障人士阿冲前来体验。阿冲表示,作品《握手》突出了人性,许多作品都很有趣,他告诉记者:“整个展看下来收获很多,有机会还要再来!”他还对展览提出了制作口述影像的建议,即将无法触摸的影像通过声音描述出来,这样可以方便他们去体验更多的展览。
对此,进行无障碍倡导和口述影像助盲的志愿服务团队“也视无限声工厂”志愿者冯世锋告诉记者,团队会把其中一些视觉作品做成口述影像,让以方便更多视障人士欣赏。
在日常生活中,健全人群和残障人群似乎分属不同的世界。而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范勃在作品《世界³》中搜集呈现了一批视障人士作盲文记录所用的纸张,它们其实就是一般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广告、杂志、图纸等现成印刷品。借此次展览,这两个世界似乎实现了短暂的交汇。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