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通讯员 徐晓璐
南沙群岛无人珊瑚礁区海水中出现的微塑料颗粒,很有可能来自于附近的渔业活动以及过往商船的排放。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的珊瑚礁及其环境记录学科组联合海洋环境污染和修复技术学科组,在南海远海无人珊瑚礁区的微塑料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和溯源方面取得重要的新进展。
据介绍,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南海毗邻国际著名的珊瑚金三角(Coral Triangle)区域,珊瑚礁作为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和最典型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海洋生态平衡、渔业资源再生、生态旅游观光和海洋药物开发及海岸线保护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海洋中出现的微塑料颗粒小、数量多、分布广、携带有毒有害物质、易被生物摄入,因此成为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
这些微塑料究竟源自哪里,成为破解无人珊瑚礁面临危机的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团队首次对南沙群岛广泛分布的无人珊瑚岛礁生态系统开展了全面的微塑料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溯源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尽管远离大陆污染来源,但微塑料依然广泛分布于这些远海无人岛礁生态系统中。
研究揭示该区的微塑料污染物主要为碎片状和纤维状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研究认为礁区附近高强度的渔业活动以及过往商船等排放的垃圾可能是重要的污染物来源。
研究还发现南沙群岛无人岛礁微塑料污染与世界其他珊瑚礁区以及沿海高污染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但其生态健康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该研究主要由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子课题“南海环境变化-南海地质环境变化-珊瑚礁地貌监测” (XDA13010103)资助完成,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题图 | 新华社资料图(图文无关)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