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沫
林海音和林文月,两位台湾女作家,她们的作品我都喜欢,下笔淡,意味浓。细想一下,这两位有很多类似点……一位写出了《城南旧事》,里程碑式的作品;一位是学者型作家,出身世家,精通中文、日语,翻译了《源氏物语》《枕草子》,并写出了不少品质上佳的随笔。
写《城南旧事》的林海音,文笔古雅流畅,有真气。那个老北平长大的女孩,用一双眼冷静的眼睛看着周遭一切:做人要像骆驼,沉得住气,慢慢走,慢慢嚼,总会吃饱的,总会走到的……一颗宁静的心、一枝淡远的笔。董桥先生说,很多事,坏就坏在一个“浓”字。
林文月翻译的日文作品就不用多说了,她的一系列随笔如《三月曝书》《人物速写》《饮膳札记》《京都一年》,都好看。做学术的人做文,把文看作是闲笔,文字里有筋骨有空间,没有肆意横流和媚俗,自有一股真气像清泉,经得起时间,经得起搁。这种文法现在不多见了。没有一颗宁静的心,如何有淡远的笔。
好散文不可多得,如今好多散文都没法看了,喧闹腾腾,热血吵嚷,看得人心惊肉跳,下笔过重,浓烈呛人,少了回味和宛转,少了不动声色。还有一些是造作的爱生活,造作的闲散,都是不喜人的。
三人饮酒畅谈,喝含有胡椒子的伏特加
暂且不多谈她们的作品,她们的居家生活令人兴致深浓。
林文月的三月晒书场景,每每让人迷醉。暖阳午后,清风拂面,从书房把旧线装书搬到院子的红砖地上,摊开晒,一本本抚摸摩挲回忆,回忆赠书的人或是买书的情境,浏览书中的文字。那样的午后,书香墨香,人和书一起晒晒太阳,便是日长如小年,人书俱老吧。
最感兴趣,她写到与成年儿女共饮的场景,实在醉心。这样的亲子和家庭关系,才是真正的天伦享受吧。某年,她和先生、女儿去日本旅行,在客舍泡过温泉,去乡间居酒屋,点烧酒,配佐酒小菜烤鱿鱼、腌白菜,三人轻饮漫谈,女儿青春面庞上泛起桃花似的酡红。
不知不觉外面下起了骤雨,不管了,反正无事,泉乡长夜漫漫,三人喝到雨歇了才离开。离开时矮几上列着许多小陶壶,大家走路的步伐都有些不安稳……
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年,女儿赴美留学,她和先生去探访,三人又于加州旅馆饮酒畅谈,喝的是含有胡椒子的伏特加酒,辛烈无比。异国他乡,亲人相聚,慢饮慢聊,喝完一瓶意犹未尽,又另开一瓶,直喝到每人讲话都有些舌头打结。
后来,不知谁提议,他们一反平日的严谨学者范儿,醉得像顽童,开始打电话向远近朋友致意,从美国大陆打到加拿大、巴西以及中国台北和美国夏威夷,三人争着饶舌,由于各地时间不一,朋友一律被吵到了……
我喜欢他们一家人这样的即兴“放纵”,相亲相爱相知,懂助兴,不扫兴,才会有这样的相守相处方式吧。在一起,是舍不得不开心的,不开心的每一天都是浪费都是辜负。
另一个场景同样让我感动。林文月的儿子本科毕业后,去美国攻读镭射光学,学成前回台湾母校演讲,临别前夜,推辞了各种邀约,对林文月说:“妈,我大约九点回来,你可以准备消夜等我吗?”
那晚,她准备了很多菜,备酒助谈。母子对坐相饮,喝上好白兰地,吃消夜,谈文学和音乐,儿子静静地说:“妈,其实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只有你跟我。”即使亲如父母子女,能有几回这样宁静相对呢?彼时,她先生已故去。可家依然完整,因为有爱。这个世界,大概最稀缺的是爱的能力,与贫富无关,只是爱的能力。
我常常被她们这些无关的生活细节所打动。
两位林先生的相貌都难得的好看
林海音先生的居家生活也同样令人心动。她刚到台湾,只有四叠半(四个半榻榻米大的面积)大小的木屋,一样自得其乐。林海音有三个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她总忙里偷闲,等到孩子们睡熟后,和先生偷偷跑去看一场电影。
她说她最喜欢夜读、夜写、夜谈、夜游。好像很多事情在夜晚做,就平添了意味深长。夜读累了,披衣起身,两人溜到附近的夜市去吃一碗担仔面。回来高兴,还摊开稿纸,把瞬间情绪一一记下,让愉悦弥散延伸。
四叠半木屋一排窗临街,按说,条件并不佳,但也有乐子,书桌前,可以定时看到许多路人,买菜的、上班的、上学的,不同的面孔,有时给他们编故事,猜他们的身世,估量他们的脾气,被她称为“思想的娱乐”。
“林家客厅”在台湾文坛很有人气。木屋生活是有趣的,榻榻米上可以许多人拥被围坐,中间放一只矮脚桌,烟茶果点,冬夜再加上火盆,熊熊炭火,上面烧水,烤薯,煮咖啡……聊天无止境,兴味浓,茶香远。
她提到一个场景,有时,坐在书房里正写东西,雨打椰树发出沙沙声音,“有足音到窗前而止,敲着玻璃问:海音在家吗?我必掷笔,欣然应道:在家在家,快请进来坐,乌龙茶是刚沏好的啊。”家庭生活,似乎什么都不重要,氛围最难得。如今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可氛围好像贫乏单薄多了。
两位林先生不约而同地擅长家宴,弄得一手好菜。“妙手”好像是台湾女人的私家课,如今也好像成了失传的文化。董桥的一篇文里提到最喜她们的家宴,每每心生向往。
林文月有一本书,提到她保存了每次家宴的菜单卡片:菜名、日期、宾客姓名。一查卡片,所有关于人的记忆扑面而来。记住了她的一道白兰地西瓜,掏出西瓜中间一碗大小的量,注入上品白兰地,撒入白糖……醇香满口,薄薄微醺;记住了她的女人午宴,午宴名单里有林海音、三毛……师长宴,名单里有台静农……亲朋宴……啧啧称叹。果然是台湾女人,入得厨房,出得厅堂,从小的家训和素养。
记得林海音还编了一本叫《中国豆腐》的书,一如她的素心,简单却晓畅。
另外,两位林先生的相貌,都难得的好看,古典、有贵气,用董桥先生的话讲“丝毫不输明星”。是巧合吗?
有些文字失传了,有些场景失传了,有些氛围失传了,有些品格也失传了。还好,还好,还有作品在。(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 | 梁力
责编 | 梁力